广州西关,即荔湾,旧称“西关”,因区内有“一湾青水绿,两岸荔枝红”美誉的“荔枝湾”而得名。现辖区面积16.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多万,常住外来人口20多万
西关,是老广州人对位于荔湾区,北接龙津路,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荔枝湾,明清时地处广州城西门外一带地方的统称。西关 分为上西关和下西关,其中上西关地势较高,下西关地势较低。明末兴建起十八甫,开设有十三行。清代中、后期起,西关先后兴建了宝华街、逢源街、多宝街等居民住宅区。西关是广州的旧城,因明清时地处城西门外而得名,在明清时期这儿就是广州的商贸中心。
名言
旧时有如下一段诗描述西关:
出门见摆满街头,有人叫卖四巷走,求神拜佛与占卦,五花八门无不有。
由此可窥过去西关之繁盛。
综述
荔湾区位于广州市区西部,地处珠江东、北岸,交通枢纽纵横交错;北接火车站、白云机场;南有人民桥、
西关故事
西关故事
珠江隧道贯通珠江两岸;西边有珠江大桥飞架东西,连通南海、佛山;西南有京广铁路广州货运南站及广州港新风作业码头;更有107国道,广佛高速公路连接广深高速公路,直通香港。广州地铁1号线纵贯全区,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使荔湾区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为商家必争之地。因区内有“一湾青水绿,两岸荔枝红”美誉的“荔枝湾”而得名。现辖区面积16.3平方公里,拥有常住本地人口50多万,常住外来人口20多万。
“西关美食”甲天下
力求“色香味形意”完美结合,享有“食在荔湾”之盛誉。美食数量多达几百种,如南信双皮奶、欧成记上汤鲜虾云吞面、德昌咸煎饼、荔湾艇仔粥等;其中,以陶陶居、趣香饼家、莲香楼、荣华等为代表的酒家生产的广式月饼蜚声海内外,远销世界各地。
百年华埠耀寰宇--上下九步行街
上下九是中国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之一,是广州市标志性形象工程,被誉为“羊城十大旅游美景——西关商廊”。整条街由风格独特、古色古香的骑楼建筑组成,是南欧建筑与广州
西关旧貌
西关旧貌
特色相结合的产物。街内还有中国数一数二的玉器市场-华林寺玉器街和著名的国家级农副产品市场和中药材市场--清平市场。1400多年前,印度高僧达摩到中国传教,在西关下九路登陆(今“西来初地”),并建“西来庵”(今华林寺),开创了中国佛教禅宗和嵩山少林寺。上下九步行街自1995年建成以来,已先后接待了多位国家领导人。
通商口岸誉古今--“十三行”
早在明末清初,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通商口岸;沙面岛过去是英、法等国的租界,遗留下来的古建筑群使得沙面成为当今中国最具有欧陆风情的地方之一,岛内有上百栋欧美各国20世纪初风格的建筑,古树林立,在此眺望珠江白鹅潭,更有江阔天高、气象万千之感。
民俗风情垂青史
西关除以端庄淑雅、追求新潮的“西关小姐”闻名遐尔外,书画、粤剧等也有独特的
上下九路一角
上下九路一角
成就。岭南画派发源于西关;粤曲、粤剧群众基础深厚,老百姓成立了几十个“私伙局”,西关素有“粤剧曲艺之乡”之称。
建筑文化冠南粤
陈氏书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代表了岭南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石雕、砖雕、木雕、陶雕、泥雕等造型美观,巧夺天工。诗人郭沫若曾赞叹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逾”!西关大屋是最具岭南民俗风情特色的建筑,装饰讲究,工艺精美,趟拢门、满洲窗等独具特色。
发展
兴起
西关从什么时候开始崛起,查过史籍都找不着明白的说法,但西关最辉煌、最神气的应在清末民初。那个年代广州的所有经济因素都集中在广州的西部,这里有进出口贸易码头,有各种货栈和仓库,更有各国商业机构和洋行,著名的买办基地十三行就在这里。中国最早的海关及广东最大的邮政局也设置其中。更令人崇洋媚外的是西关南端的“沙面”,这里是英国人的租界。
在西方人大量来到广州之前,西关仅仅是古老广州城的城乡结合部,那时西郊的荔枝湾和泮塘一片水乡泽国,乡民在池塘泽泮栽种莲藕与香菱。西城墙根住着一些为古老城市服务的民工,他们入城卖菜,打扫街道,清倒粪便,就如今天的“农民工”一样,干着城里的各种粗活。
西关可以在广州城市发展中脱颖而出,其地理位置不容忽视。西关的南面是珠江内河最宽的白鹅潭,自广州有城以来,这里便是水路交通的要地。
广州清初所产棉花,以轻暖出名,号“广花”;“广之线纱”,于十三行之财富积累也有助推。由于本埠棉布价廉物美于英国布,出口甚多。在巨大利益驱使下,棉花来料加工迅速兴起,西关农田被大量开发,修筑厂房街道,锦华、经纶、麻纱等地方便于此时期出现。广州纺织业带之形成,带动了印染、机具、浆缎、制衣、制帽、鞋袜、绒线等行业的兴盛。下西关涌郊区也被发展为高尚住宅区,业主有不少是因纺织业大旺而获益的洋行买办。西关在当时有所谓“八桥之盛”(汇源、蓬莱、三圣、志喜、永宁、牛乳、大观和德兴)。
而清代的海防较明朝宽松,西洋商旅多通过白鹅潭进入大陆南方。皇朝时代没有对外贸易政策,乾隆皇帝早就回答过英国人,说我中华地大物博,什么东西都有,根本无须与英国互通有无,这就从国策上堵住了同西方人来往。但是,不管是明朝的海禁还是满清的锁国,都禁不住沿海人民同外界接触。当明朝借了澳门给葡萄牙人,广东与洋人的生意就没有停止过。外国商人就利用民间渠道,进行各类买卖,西关就担当了一个重要的口岸。清朝的高官一边不想同外国人做生意,一边又对西洋的玩意十分青睐。于是,千里镜、时辰钟、女人化装品、高级官员用以护身的毛瑟手枪等等,便源源不断地送往京城,西洋的珍玩成了南方官吏孝敬朝廷大官的佳品。后来清政府迫于时势,同意和洋人做生意,但又不准在城里进行。于是洋人便在白鹅潭的岸边建起商馆、码头,我们的祖先称之为“夷馆”。那些曾经大胆与洋人做买卖的商人,为了方便同洋人打交道,也在夷馆的周围建起商行,这就有了后来的十三行。不过鸦片烟之贸易也谓祸害不浅。广州一些商人在重利的驱驶下,冒死和洋人做这种生意,官员对这种状况又会只眼闭只眼开,有的甚至输送利益。当年广州作为唯一的通商口岸,也吸引了全国的出口商品和商业人才,由此促进了广州经济的发展,造就了西关的繁荣。
衰落
鸦片战争以后,朝廷割让了香港和容许五口通商,西关就不再是中国唯一的口岸,但因它邻近港澳,中国商人便从西关率先迈向国际,一些富商甚至到港澳殖民地与洋人合作。别看今日香港有高度的繁荣和现代化,可它一些著名洋行的发祥地就在西关。
到了民国,广州的工商业仍以西关为主要阵地。广州虽然曾经有过黄花岗的反清起义,但真家伙到了推翻清政府的时候,广州的反应却相当的和平,几个文人在谘议局前宣布一下独立就了事,因为广东的大都督和它的军政府都得到商界的支持。但是,民国以后的军政府有如走马灯一样,变换得十分频繁,广州人侍候不断更换的新政府,就如跟着不断改嫁的娘亲,去侍候不同的父亲。西关的商人,不能再忍受这些走马灯政府的敲柞,于是同沙面殖民地的英国人联络,在其支持下,学习香港业界的做法成立武装组织,史称商团。广州的商会有了武装组织,便处处不卖军政府的账,有时商团还强过军政府军,政府的粮响难以为继。到了孙中山在广州当非常大总统时,商会和商团甚至发动叛乱,和孙中山作对。据史料记载,当年叛乱的商团在太平路搭起坚实的围栏,从南到北,把广州分成两边,甚至请出英国人来威赫孙中山。但是,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的革命理想得到多数广东人的拥护,他联合各方力量很快就平定了商团的叛乱。商团的失败令商人武装解体,原来的商会也没有了立足之地,起事的商家不得不奔走亡命,或去香港或逃海外。到了民国十七年,陈济棠执掌广东,经济曾有过几年复兴,但无法回复先前的阵势。随后八年抗战,广州的经济还频临崩溃。
现今规划
广州市荔湾区政府在答复民革广州市委员会的有关提案中透露,《西关传统街区与荔湾区风情保护规划》已经规划部门审批通过,规划首次划定了“西关”的范围:北至中山八路、中山七路、纳入陈家祠,东至人民中路、人民南路,西南至珠江围合成536公顷的区域。专家认为,该范围基本涵盖了西关旧城区域,包含了西关主要的传统文化遗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