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

家乡区县: 江苏省盱眙县

古盱眙十景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就占了六景,玻璃泉浸月、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第一山怀古、杏花园。瑞观清晓、会景亭陈迹、龟山寺晚钟。明代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将第一山与蓬莱仙境相媲美。
第一山,是盱眙的标志,也是盱眙的名片,来到了第一山,也就来到了盱眙。
淮山胜境
山脚下首先看到的是题有“淮山胜境”的牌坊,题额是佛学大师茗山的墨迹。
孔庙
在游览这座历史文化名山之前,首先要到孔庙拜见孔圣人。孔庙是供奉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又称文庙(文宣王庙)。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始建于慈氏山麓,明万历年间,重建于第一山麓。八百年来,屡废屡建。孔庙大成殿毁于1976年,重建于2001年。雄伟壮丽的大成殿以长淮为泮池,以青山为依托,横空出世。殿外重檐九脊,黄瓦飞甍,殿内斗拱交错,金碧辉煌。
门头海蓝色横匾上“大成殿”三字为康熙御书。孟子以金声玉振赞誉孔子:奏乐从击钟(金声)开始,到击磬(玉振)结束,金声玉振是奏乐的全过程,比喻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所以这座宫殿式建筑称为大成殿。
大殿中心
大殿中心为孔子塑像,两侧为四配的牌位,东侧为复圣颜回、述圣孔伋,西为宗圣曾参、亚圣孟轲,后面供奉着十二哲,即孔子的十一弟子和朱熹。祭孔时,四配与十二哲配祭孔子。
明伦堂左右两斋,一为进德,二为修业,这古老的学宫是孔庙建筑群的一部分,曾是泗州试院。人们期望山川雄秀出奇杰之士,道光年间捐修者甚多,当时它以巨大的规模称雄安徽省(当时盱眙属安徽)。明清县试在明伦堂举行。童生要考取秀才(生员)须经县、府、院三试,仅县试就要考四、五场。明清时的明伦堂前,每当大考之日,黑黝黝的四更天,考生就手提灯笼、书籍、食物,胸挂蓝布袋(作放置试卷笔墨用),接踵而至。繁星似的灯笼长阵一直延伸到大街上。三试之后的幸运者,要成就功名还得通过乡试、会试、殿试。可悲的是,有人考到白发苍苍还是个“老童生”,诗云:县考归来日已西,老妻扶杖下楼梯;双手附耳殷勤问,未冠今朝是甚题。“未冠”就是尚未加冠,说明这眼花耳背的老头儿还是个“学童”!
都梁十景
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十分钟爱盱眙山水,知涟水军时多次沉醉其中,流连忘返,题有著名的盱眙十景诗流传千古。十景中除了西侧戚家山的“八仙台招隐”、南侧宝积山的“宝积山落照”、东侧的“清风山闻笛”和翠屏峰的“五塔寺归云”,其余六景全在公园内。。
东坡草亭
一生坎坷的苏轼(1037-1101年)小米芾十四岁,却先他六年而逝。苏轼,字子瞻,四川眉山人,嘉祐进士,先后任杭、密、徐、湖四州知州。元封二年因“乌台诗案”被陷入狱,后屡遭贬谪,徽宗时客死常州。其文章汪洋恣肆,其诗词清新豪放,又擅行楷,工画竹,通音律,是文学艺术史上不可多得的奇才。苏轼在元封七年(1084年)被贬黄州五年后,调任汝州团练副使。他从黄州沿江东下,千里跋涉,年底达泗州。途中举家重病,幼子去世,资用花尽,二十余口,不知所归,虽汝州尚远,却不愿求人。其间因淮水结冰,苏轼滞留盱眙多日,几次游历南山,写下了好多首感人的词作。他有这样的诗句:“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数淮中十往来”。(《淮上早发》)。他曾多次登临第一山,在盱眙留下了2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当代书法家尉天池所书的《行香子》草亭碑就是表达了当时的一种心境。如北望“野水荒湾”,于寒冷、枯寂的严冬,上第一山寻找春天:“其寻春,飞步孱颜。”果然多情的春天亲近诗人:“和风弄袖,香雾萦鬟。”同时也找到了欢笑:“正酒酣,人语笑,白云间。”超越了人间辛酸,飘飘欲仙。然而陪同的泗州太守兴尽而去:“望长桥上,灯火乱,使君还”。此时“玉宇清闲”,唯苏子“宴坐空山”,万般滋味忽上心头。
玻璃泉
米芾来游,咏“玻璃泉浸月”诗,遂成都梁十景之一。诗云:“半山亭下老苔钱,凿破玻璃引碧泉。一片玉蟾留不住,夜深飞入镜中天。”。表现了每当月到中天,清泓倩影,疑是天上人间的美丽情景。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监察御使张惟恕命修玻璃泉亭,仲夏酷暑,张挥汗如雨、策马而来,作《玻璃泉亭记》:以泉喻德,以心观泉,望流忘饥,濯泉自洁,于烟云拥翠、草麓凝华之中洞彻真机。唐宋以来的诗家咏玻璃泉诗难以计数。
壁上的“玻璃泉”为冯守书,“第一泉”为葛廷章书,可堂所书的“月到风来”,则写出了玻璃泉之夜的怡然和诗情。当日寇蹂躏我大好河山,爱国义士邱国珍便赫然刻上“驱除倭寇,还我河山”,表达了国人的民族气节。玻璃泉壁左侧的《泗州普照禅寺灵瑞塔》为元朝大书法家赵孟頫晚年的佳作,勒于延祜五年(1318年)。由残碑可测得原高2.5米,宽1.7米,加之碑文长达千字以上,这在赵刻中是极为罕见的。此碑原在泗州城,由于移至第一山,才没有与城同没水下。这是建于唐玄宗时的古泗州城留下的珍贵遗产。
戒石碑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为宋太祖颁布的廉政令后由黄庭坚书刻。此碑与翠屏堂里的《巡按江北誓辞》碑记相得益彰。作者蒋春芳是明朝监察七州的御史,负责肃清吏治,常住对面的泗州城。
第一山题刻
现存的第一山题刻有摩崖88块和碑碣78块。摩崖主要分布在秀岩、瑞岩和西域寺,碑碣除了在玻璃泉见到的,主要放在淮山堂、翠屏堂、明伦堂。第一山题刻记录了宋、元、明、清、民国五代名家、政要的手迹,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其正、草、隶、篆、行五体书法石刻艺术堪称国之瑰宝。题刻中有文学家、书画家的手迹,如宋代的苏轼、米芾、蔡元长、刘焘、杨万里,元代的赵孟頫、余阕,明代的李东、吴伯朋、李先芳,清代的张鹏鬲翮、陶澍等;还有翰林、大学士、总督、尚书等高官,列入《中国名人大词典》的就达32人之多。
在秀岩的摩崖石刻中,右侧上方苏轼手书的行书《行香子》词最为著名,词与书都是极品。由于政治原因,署名被凿去。这首题词明清县志都没有记载,本县考古学者秦士芝先生在八十年代初发现了它,引起文化界的关注。经千年风雨,苔痕斑驳,文字残缺,但依然透出大诗人的过人才情。
右下脚的六人联句勒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楷书十六行。有两人吟道:“地控吴楚雄,气钟乾坤秀”(于守礼)、“登临怀旷远,俯仰周宇宙”(陈刚)。其时生于盱眙的明太祖开国不久,诗人口气甚大,写出了盱眙作为朱明帝里的盛大气象。陈刚积学而不试,是个清高的人。
杏花园
翠屏堂后面,透过花墙月门有景外之景,便是杏花园。百年前,杏花园前玻璃泉下,满园杏花,一片香霞。相传这里的“父母官”引泉成渠,率领百姓遍栽杏花以供观赏。米芾来时,春光正好,花园里繁花似锦,如绯云飘来,清气袭人,于是诗人吟道:风轻云淡舞天春,花外游人载酒樽。不是山屏遮隔断,牧童错指是孤村。由于诗名《杏花园春昼》,这座重檐攒尖六角亭就叫“春昼亭”。春风吹来,红杏绿树,相互映衬。第一山幽美的自然风光充满山野灵气,也很奇异。眼前的巨石上,凌空长着一棵大树,树根撑开巨石,在这贫瘠的地方长得又高大又繁茂,是一幅雄伟的图画,又像盆景那样构思精妙,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会景亭遗址
沿石径而上,便是会景亭遗址,亭子可能建于北宋之前,因为米芾来时已是“陈迹”,他不禁叹道:自是韶华不耐秋,山光水色一时休。细将瓦砾分明看,片片飞来落叶愁。然而这是诗人感慨之词,山光水色毕竟还在,一百年后诗人杨万里来游,对这里的美景惊叹不已,庆幸自己能到此一游。
这里重建的亭子先后名叫参云、揽秀、淮山伟观,南宋淳熙时盱眙知军王渥改名为“起秀”,意为“郁郁之气,萃于东南,而东南之气,实起于此。”如今看着残余的柱础和石几,沧桑盈眼,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清风扑面,万种景象会于足下。由于会景亭处于都梁十景的中心,东咏清风山闻笛,南听龟山寺晚钟,北有八仙台招隐,西赏宝积山落照,仰视瑞岩庵清晓,俯瞰杏花园春昼、玻璃泉浸月、五塔寺归云。此处可尽揽湖山之胜,正是第一山怀古的佳处。
会景亭更是荟萃了大文豪笔下的盱眙美景。面对长淮使人想起了白居易的“春浪棹声急,夕阳帆影残”、韦应物的“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而李绅的“天外绮霞迷海鸥,日边红树艳仙桃”,则把淮山伟观描绘得像画一样美。至于苏轼,对这里的细雨斜风、淡烟疏柳、层楼翠壁、古寺空岩,更是情有独钟,灵感迭出,佳作连连。

笑晴天(2014-11-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