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印应雷 ,字德豫。原籍静海,迁居常熟。...宝祐二年(1254年)任和州守。赴任时,值蒙古兵入侵。应雷以沿江制置使邱岳之命,车兵突入和州,击退蒙古兵。后一度罢官归隐。咸淳时复起用,官至权理兵部侍郎、两淮安抚制置使兼知扬州,封静海县开国伯。其墓在练塘乡建华村(俗名印家山)。
励杜讷:(公元1628~1703年),字近公,一字澹园;直隶静海人(今天津静海)。著名清朝大臣、书法家。
初以杜姓为生员,后恢复励姓。
励杜讷学问渊博,精于书法,并以书法步入仕途。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朝廷为缮写《世祖实录》选拔善书之士,励杜讷参加选拔考试名列第一而被录取。完成《世祖实录》的缮写后,授职福建福宁州同知,留南书房行走,食六品俸。此后一直为官。
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特授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历任赞善侍讲、光禄少卿、通政司参议、太行寺卿、宗人府府丞、左副都御史、刑部右侍郎等,出入禁闼数十年,小心缜密,对朝政提出许多有益建议。
主管刑狱期间,不徇私情,朝野推为正人。
死后特旨给全葬,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康熙大帝驻跸静海,御书“文恪”二字赐其家。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追赠礼部尚书,后入祀乡贤祠,加赠太子太傅。
著有《杜乔堂集》三卷。
励杜讷尤精楷法,以典重工致的馆阁体见长,并能作擘窠大字,其行书用笔圆浑,结体疏朗,气韵灵动,堪称大家。
励杜讷在朝廷选拔善书之士的考试中被录取后,正值宫殿更换匾额,众翰林奉敕书写匾文,皆不如皇上意,只有励杜讷所书被选中。他曾经剪方寸纸一百片,每片纸上写同一个字,再将一百片纸叠放在一起,字体大小、笔画粗细以至结构精确到分毫不差,其功力可见一斑。
励杜讷有子励廷仪、孙励宗万,皆为进士,在朝为官。
励廷仪:(生卒年待考),字会式,一字一园,号南湖,励杜讷之子;直隶静海人(今天津静海)。著名清朝大臣、书法家。
励廷仪为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进士,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曾任刑部尚书、吏部尚书,死后谥文恭。
他任刑部尚书多年,后来其属下满族官员侍郎海寿升任尚书,按规定应超居其上,但雍正皇帝为表示对汉人官员励廷仪的重视,命他行走在前。
励廷仪著有《双清阁诗稿》八卷。他的书法以王羲之的行书为基础,旁涉虞世南、褚遂良,点画遒美,笔势雄强,富于变化。
励宗万:(公元1705~1759年),字滋大,号衣园,又号竹溪居士,励杜讷之孙;直隶静海人(今天津静海)。著名清朝大臣、书法家。
励宗万为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进士,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两任刑部侍郎,光禄寺卿。
生平好诗词,尤工书法,善山水画。
他的书法直追晋人,兼融褚遂良、颜真卿、苏轼、米芾各家之长,形成圆浑、峭拔的书风,与江南书法家张照齐名,时称“南张北励”。每将抄录的经书和自作诗册进奉皇上,即得皇上褒奖和赏赐。
励守谦:(生卒年待考),字自牧,号双清老人,励宗万之子;直隶静海人(今天津静海)。著名清朝书画家。
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进士。擅画,工山水、花鸟。励守谦是著名历史巨著清朝《四库全书》的编修之一。
张德成:清末义和闭首领。直隶新城(今河北省高碑店)白沟河人。船夫出身。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4月在静海(今属天津市)独流镇设拳坛,所部团民称“天下第一坛”。6月下旬串闭民五、六千人至天津,在紫竹林等地抗击八国联军。天津沦陷后,回独流镇准备再起,不久在静海王家门被地主杀害。
小德张,原名张祥斋,字云亭,静海县陈官屯镇吕官屯村人。为太监后,宫名张兰德,号“小德张”,慈禧太后赐名“恒太”。
张出身贫寒,清光绪十四年(1~55),因被富人奚落,冒险净身。十七年入清宫“茶坊”拜太监“哈哈李”为师。张不堪忍受虐待,遂装疯卖傻。转年,被送至宫内南府戏班学戏。张五官端正,容貌俏丽。19岁时成为宫内闻名的武小生,多次和杨小楼、王瑶卿、杨小朵等京剧名家配戏,深得慈禧宠爱,遂青云直上,3年连升5级:太后宫小太监,敬事房打寝宫吏、回事,御前近侍,御前首领兼管南府戏班总提调。
“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被软禁在中南海瀛台。他多次躲过慈禧的盘查,为其调换可口菜肴,并为光绪和珍妃会面暗中作美。二十六年,随慈禧出逃西安,一路侍奉精心,被慈禧赐予“服侍勤谨”的赏谕。次年,升为御膳房掌案。为效忠太后,他亲自下厨,更得慈禧宠爱。张病时,慈禧亲视,成为宫中奇闻。
宣统元年(1909),隆裕太后遵慈禧遗嘱任其为太监大总管,并赐帑银10万两于北京安定门内建造总管府。为清除异已,张提出“清君侧”的主张,逐千余名太监出宫,均换上其心腹。同年,衣锦还乡,静海知县宋公迪亲为其背绳拉纤。张居大总管时,权倾一时,隆裕和宣统帝也惧他三分。重建光绪陵墓、颁布皇帝退位诏书等宫中大事,隆裕均按张的意愿传旨。张素日广交私党,张勋、马福祥、冯国璋、端奇等均为他的换帖兄弟,载涛、袁世凯等和他交情甚深。
1913年(民国二年),离开紫禁城,移居天津。1957年病逝。
霍元甲(1868-1910)
字俊卿,祖籍河北省东光安乐屯,世居天津静海小南河村,为精武体育会创始人,近代著名爱国武术家。
霍元甲幼时体弱多病。其父霍恩第是名显一时的秘宗拳师。他担心元甲习武日后有损霍家名声,拒不授艺于他。但元甲志存高远,他日日留心,处处参察,偷艺于父传兄弟之机。苦练于舍外枣林之僻。后为父知,受责。元甲保证绝不与人比武,不辱霍家门面,方准父兄一起习武。 元甲天资聪颖,毅力惊人,功艺长兄亢进,在兄弟之中出类超群。父见此,一改旧念,悉心传艺于他。后元甲以武会友,融合各家之长,将祖传「秘宗拳」发展为「迷宗艺」,使祖传拳艺达到了新的高峰。
光绪22年(1896),山东大侠刘振声慕名来津,求拜于元甲门下。霍察其正直,遂收为弟子。从此破了霍家拳「传内不传外」的先例。 元甲侠肝义胆。光绪24年(1898),谭嗣同变法遇难,大刀王五(王子斌)避难津门,与元甲一见如故,遂成至交。后王子斌在京遇难,被八国联军枭首示众。元甲与刘振声潜入京城,盗回首级,并取得《老残游记》作者刘鹗协助,将义士身首合葬,尽了朋友之义。
宣统元年(1909),英国大力士奥皮音在上海登广告,辱我「东亚病夫」。霍应友人邀赴上海约期比武。慑于霍元甲拳威,对方以万金作押要挟,元甲在友人支援下,答应愿出万金作押。对方一再拖延,元甲在报上刊登广告,文曰:「世讥我国为病夫国,我即病夫国中一病夫,愿与天下健者一试。「并声言」专收外国大力士,虽铜筋铁骨,无所惴焉!「霍公之声威使奥皮音未敢交手即破胆而逃,连公证人,操办者也逃之夭夭。
1910年6月1日,霍元甲在农劲荪等武术界同仁协助下,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精武体操会」(后改名「精武体育会」)。孙中山先生赞扬霍元甲「欲使国强,非人人习武不可」之信念和将霍家拳公诸于世的高风亮节,亲笔写下了「尚武精神」四个大字,惠赠精武体育会。 1910年9月,日本柔道会会长率十余名技击高手与霍较艺,败在霍的手下。日本人奉以酒筵,席间见霍呛咳,荐日医为治,霍公一生坦直,不意中毒于9月14日身亡。终年42岁。
后上海精武会由元甲之弟元卿、次子东阁任教。各地分会相继分起,十数年后,海内外精武分会达43处,会员逾40万之众。
2 威震西洋大力士
在中国近代的武术史上,有一位传奇式的英雄人物霍元甲。他的武艺出众,又执仗正义,抱着为国雪耻,振奋民族的强烈愿望,在天津和上海,先后同俄、英洋力士比武,并大败外国洋力士,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光。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有一俄国人来津在戏园卖艺,他在报纸上登出广告,自称世界第一大力士,打遍中国无敌手。霍元甲见了广告,并听说俄国人还当场信口雌黄,侮蔑中国人无能,极为气愤,当即邀怀庆会馆主人农劲荪和徒弟刘振声前往戏园,见到俄国大力士在台上吹嘘自己是“世界第一大力士”,“病夫之国”如有能者,可登台较量。霍元甲在台下哪里还坐得住,不顾众人劝阻,一个箭步,气宇轩昂地跳上戏台,开门见山地说:“我是‘东亚病夫’霍元甲,愿在这台上与你较量”。此时翻译将霍元甲生平来历告知俄国人。此俄国人闻知霍元甲威名,不敢怠慢,连忙将霍元甲让进后台,霍元甲当场质责俄国人:“为何辱我中华?”并提出三个条件:一是重登广告,必须去掉俄国人是“世界第一”的说法;二是要俄国人公开承认侮辱中国的的错误,当众赔罪谢过;否则就是第三个条件:我霍某要与之决一雌雄,并命其当机立断,色厉内荏的俄国力士哪敢出场比武,只好答应了前两个条件,甘愿登报更正和公开承认藐视中国人的错误,从而灰溜溜地离开了天津。
宣统元年(1909年)冬,上海来了一个名叫奥皮音的英国大力士,在张园设擂,辱中华是“病夫之国”,民众是“东亚病夫”。霍元甲应上海武林友人之约,与农劲荪、刘振声同赴上海,为雪病夫之耻与奥皮音约期比武。奥皮音先以万元押金作为要挟,后又把比武时间拖至在当年六月进行。赛前霍元甲已在张园摆起擂台,用英文刊登广告,文曰:“世讥我国为病夫国,我即病夫国中一病夫,愿与天下健者从事!”并声明“专收外国大力士,虽有铜筋铁骨,无所惴焉!”
比武那一天,奥皮音早已被吓得逃之夭夭。霍元甲威震俄、英大力士,为中华民族雪洗了“东亚病夫”之耻,鼓舞了中华民众之志气,为亿万同胞所钦佩、仰慕。
霍元甲是清朝末年的一位传奇式的武术大师,享名海内外。他满怀爱国激情,抱着为国雪耻,抵御外侮的强烈愿望,在天津、上海等地,以凛然正气和高超的武技,威震西洋大力士的锐气,令国人扬眉吐气,欢欣鼓舞。霍元甲结合时势,与农劲荪等人商议,在武术界友人的协助下,于1909年六月初创立了“中国精武体操会”(后改名精武体育会),充分地宣扬欲使国强,非人人尚武不可。
当时上海蓬莱路一带为日侨聚居之地,日本柔道会得知霍元甲勇挫俄、英两国大力士,今又创立了“精武体操会”,很不服气, 特从国内选派十几名武术高手,由柔道会长亲自率领来华,以研究为名,请霍元甲等人来技击馆比武,双方各自择定公证人。
比赛开始时,霍元甲先命徒弟刘振声出阵,令其采用诱敌之法,寻机取胜,刘振声上场后,稳如泰山一般,日方人员认为有机可乘,使用多种招数,竟没有撼动他。即使日方派出其力气最大者上阵,也被刘振声一脚踢得倒地不能动弹。刘振声以静制动,以逸待劳,连胜日方五人。
日本领队见此情形非常恼火,便出阵向霍元甲挑战,二人一经交手,未经几个回合,日本领队便领教到霍元甲的厉害,于是企图暗中伤人,谁知霍元甲已看出破绽,虚显一招,当场用肘将其臂骨磕断。日方队员见此情形,便蜂拥而上,当即被中方公证人制止。这时,日本人改变了策略,在比赛后举行宴会招待霍元甲。席间风霍元甲患有呛咳症,并在此次比武中也有外伤,就介绍一名叫秋野的医生为霍元甲治病。平生胸怀坦荡的霍元甲毫无怀疑之心,欣然接受。并留住虹口白渡桥的秋野医院。霍元甲服药后,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逐渐恶化。此时精武会欲接霍元甲出院,秋野百般阻挠,后经多方周旋才出院,由精武会同仁陈子正救治,因中毒太深而无药可救,于1909年9月14日长逝于上海精武体育会。霍元甲的徒弟和朋友们拿着霍元甲每日吃的药去化验,才知是一瓶慢性烂肺药。明白了这是日本人暗下的毒手。
霍元甲逝世后,当时精武会弟子和上海武术界爱国人士为霍元甲举行了隆重葬礼,敬献了“成仁取义”挽联,安葬于上海北郊。转年,由弟子刘振声扶柩归里,迁葬于小南河村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