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中医传记

家乡区县: 咸阳兴平市

刘氏中医起源于河南省唐河县西街,在唐河县经营七世,以治疗血吸虫病引起鼓胀而誉名南阳。先祖传书有“鼓胀论”一文。可惜原文和几代老祖宗总结大量的中医学医案及笔记被红卫兵焚烧,仅有少量得以保存。幸有家父刘喜汉择抄了很多重要章节及秘方,使之得以传承。
吾祖刘凤岐兄弟三人在日寇侵华时离豫入秦,定居兴平。我爷爷刘凤岐弃医从商。另外二位爷爷皆行医救人。二爷刘凤山系刘氏中医第八代传人,后因无子收家父刘喜汉为传承弟子,系第九代传人。
吾父刘喜汉一生,酷爱中医学,1948年又拜兴平著名老中医骈席珍为师。骈老一生以泻下逐淤治病闻名。师徒坐诊于兴平县西街太和堂。
解放后,兴平县成立联合医院,就任主治大夫。数年后,受政治迫害下放兴平县南市乡余村劳动改造。
余村大队为家父成立了医疗站,为乡民服务十多年。平反后调南市乡卫生院上班至退休。
1982年父亲开起了刘家中医诊所,纯中医中药治病救人。
父亲一生,集先祖之所长,以中医辨证施治为宗,苦心揣摩,在治疗肝病、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等病中,有独到之处。 首创肝病十二法治。指出中医学教材,以茵陈篙汤治疗乙肝之弊端。"寒凉伤肝,抑制肝性“,易致硬化。
父曰:”肝为风木之脏,喜条达而恶抑郁,易为木雍,易为湿滞,郁而化火,灼其阴液,病变丛生。治以明阴阳,察虚实,切据肝病十二法规,无不验矣。
倡导治鼓胀四法如下:“原发在肝,波及脾胃,以 气虚、血瘀、水停、阴亏为主要病理表现、气虚是脾失健运、化源不充所致;血瘀是肝失疏泄,经脉阻滞使然;水停是脾肾俱衰,运化无权,水无所制之故;阴亏是肝郁化火,营阴内耗或肝病及肾,肾阴受损而起。次四者,互为因果,彼此影响。
治以调理肝脾肾,养肝柔肝健脾,活血行水。初起切不可强以十枣汤利水,强行利水,损其肝脾肾。 我出生于1963年元月21日,十四岁那年拜师学艺,家父令我先学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及“黄帝内经“,后背读家传方剂及医案。
1982年父亲开中医诊所时随父学医。家父倡导病因学说,采用调理患者阴阳五行之变,治疗各种疑难杂病 。
以高血压为例,根本是肝肾或气血虚,因虚而导致血脉瘀阻不通,身体局部供血供氧障碍,在血管紧张素作用下,开通旁侧毛细血管供血,因而血压升高。治疗初以活血化瘀通络,再继以补虚化瘀,很多高血压患者皆可治愈。
刘氏中医,师承授艺之术是最值得推广应用的。
这种技艺传授使学者在2-3年,即可成医,能独立处理门诊病人,皆很少有误诊,失治之例。
传艺之术,大致如下:手把手切脉之后,先师画一个五行图,据患者之脉象及临床表现,各书于对应的五行之内,学子揣摩其相互关联的五行关系,以五行的生克乘侮动态变化,寻求治疗的切入点用药,达到阴平阳秘。五行和顺,其病自愈。
这一技艺传授之术,可以提高全国各中医院毕业生的临床技能,可以改变学子们”手有千方,难治一病“的困惑。

刘高磊(2014-11-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