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本县文艺创作比较活跃。1956年10月孟狮吼在《陕西文艺》上发表了民间故事《三个女儿》。1958年全县有中心文艺创作组138个,创作了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诗歌、故事、戏剧、小说及快板等。1959年创作组发展到1309个,创作了诗歌、快板等7800首,剧目250个,1963年业余文艺创作队伍中涌现了窦祥瑞、刘宇文、金怀义、李世升、徐汉杰等48名有成绩的作者,创作了小说《知青似花》、《家庭会议》、《回文屏》、《石榴花》,剧本《雷锋》、《韩志刚》、《新婚姻法》,快板《向“七一”献礼》、《军民一家》,散文《奔赴农业第一线》、《八百里秦川唱凯歌》及新诗156首。1964年业余创作组下降到78个,创作了《林妈教子》、《一件血衣》、《砖打巫神》等119个剧本。1966年刘天新被评为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先进个人。1973年全县有业余和专业创作组148个,创作人员446人,创作作品326件,其中剧本41个,小说26篇,散文6篇,故事146个,快板9个,诗歌74首,《群众文艺》发表了《想想嫂》,《新作》杂志发表了《娘》。1975年为提高创作人员的文化水平,县文化馆组织了一期创作学习班,当年共创作剧本140个、长篇小说1部、短篇小说20篇、故事20个、散文15篇、诗歌350首,歌曲21首(省刊物选用3首)。进入80年代后,文艺创作更加活跃,冯萌献在《陕西日报》、《长安》、《飞天》、《长城》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小说《没有做成的买卖》、《师生》、《血肉》、《遥遥万里情》。陕西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张过编的《楹联故事选》、《中华名胜楹联集》等十本书。何光前除发表了民间故事、科普文章60多篇外,还出版了《马嵬坡诗选》、《杨贵妃传说故事》等作品。1982年起在兴平县民间文学集成小组的领导下,到1990年先后编纂了《兴平故事集成》、《兴平谚语集成》、《兴平歌谣集成》、《兴平歌曲集成》、《兴平民族民间器乐集成》、《兴平曲艺音乐集成》、《兴平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其中《谚语》、《歌谣》、《故事》三本集成获1989年陕西省第二届艺术节民间文学优秀成果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