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字戏传入闽南、 粤东后, 与当地的潮调、 泉调及民间艺术相结合,并用方言演唱而逐渐形成。当地称中州官话为 “ 正字 ”, 称本地方言为 “ 白字 ” , 故名白字戏。 白字戏原有老白字 (闽 南地方戏) 、 潮州白字 (今 称潮剧)和南下白字(海陆丰白字)之分,现为海陆丰 白字的专称。 流行于广东海丰、 陆丰两县及惠东、 惠来、 紫金等县的部分地区。早年白字戏如与正字戏同地演 出,正字戏必居正棚,白字戏居偏棚;如同台演出,则 正字戏在前半夜,白字戏在后半夜,称为 “ 半夜反 ” ;民 间并有 “ 正字母生白字仔 ” 的谚语。它与梨园戏在剧目、 唱腔、语言上颇多相似之处,特别是潮剧,两者除方言 略有差异外,几乎相同,可见白字戏与正字戏、梨园戏 和潮剧都有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
广东省海丰县白字戏历史悠久,元末明初(或更早些时候)从闽南流入粤东,到了海陆丰,与当地方言、民间艺术结合,遂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海陆丰白字戏。音乐唱腔基本为曲牌联套体,辅以民歌小调。因唱曲多用“啊咿嗳”衬词拉腔,故俗又叫“啊咿嗳”。后来吸纳竹马、钱鼓、渔歌和潮剧音乐等民间艺术,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