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皮影戏编辑
(广东)陆丰皮影戏是一门古老的汉族传统艺术,中国三大皮影系统之一的潮州皮影的惟一遗存,陆丰市皮影剧团是广东省惟一的专业皮影剧团。陆丰皮影戏一直在民间生存、发展,有古代闽南语系的基因,又得海陆丰汉族民间习俗的孕育,唱腔音乐丰富,地方特色浓厚,绘画、雕刻精致,表演生动逼真,优雅可观。
中文名陆丰皮影戏
特 点古老的汉族传统艺术
地 位三大皮影系统之一
性 质潮州皮影的惟一遗存
目录
1简介
▪ 陆丰概况▪ 历史发展▪ 皮影地位2源流
▪ 起源▪ 古书记载▪ 影戏的传播▪ 影戏所接受的影响3剧目
4唱腔
5工艺
6荣誉
1简介编辑
陆丰概况
陆丰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碣石湾畔,南濒南海,毗邻港澳,介于深圳与汕头两个经济特区之间,水陆交通十分便利。陆丰皮影就在这座小城栖身。
历史发展
它的历史悠久,形成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普及于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战乱时期,其他戏剧大部分停鼓散班,皮影戏班仍活跃在周边乡镇,可见皮影戏的群众基础深厚,有很强的生命力。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复兴和发展,在绘画、音乐、制作、表演、效果及舞台灯光等方面,都为世人所瞩目,所到之处,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少年儿童更为喜爱。演出区域不断扩大,不但到过粤北地区的各市、县及广州等地,还在福建几个市、县留下足迹。1975年之后,多次赴京参加及演出,所演剧目如《战恶兽》、《鸡与蛇》、《龟兔赛跑》、《飞天》、《鸡斗》、《哭塔》等广受好评。广东陆丰皮影是一种汉族传统民间艺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教育价值和艺术价值。
皮影地位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陆丰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源流编辑
起源
海陆丰有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等剧种。各剧种的戏班在一块演出,都要在皮影戏开 皮影戏的“秘密”
以后,才先后开鼓。尊皮影戏为大,这是历史形成的惯例。考诸史籍,它产生在南戏和元杂剧之前,确实历史久远。一说它起源于西汉。明高承《事物纪原》说:“汉武帝因李夫人死,思之不置,齐人少翁称有术能致之。夜设帐,帝坐他帐望之,仿佛见夫人之像,由是后有影戏。”
古书记载
早在北宋,影戏在汴京已经流行。宋耐得翁《都城纪胜》记述:“凡皮影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大抵真假参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睛也。”孟元老《东京孟华录》记述到汴京瓦肆的各种表演技艺时说:“董十五、赵七、曹保义、朱婆儿、没困陀、风僧哥、俎六姐影戏,丁义、搜吉等弄乔影戏。”北宋灭亡,文物衣冠南渡,影戏的活动中心转移到临安(即杭州)。临安不仅出现了许多名艺人,如周密《武林旧事》所记载的“贾镇、贾雄、尚保义、三贾(贾伟、贾仪、贾佑)、三伏(伏大、伏二、伏三),沈显、陈松、马俊、马进、王三郎(升)、朱佑、蔡咨、张七、周瑞、郭真、李二娘(队戏)。王润卿(女流)、黑妈妈”,还有影戏艺人的组织——绘革社。闽、浙相邻。
影戏的传播
闽南的泉州是当时东方的第一大港,水路与临安、温州往来频繁,南宋的“南外宗正司”又迁来泉州,在这里居住的宗室,开初三百多人,后增至三千多人。相传影戏就是由浙江传至闽南,宋末又由闽南移民带到现在的海陆丰地区。到了明代,影戏在现在的海陆丰地区已经颇为盛行,而且由于每个班社只有三几个人,道具便于携带,很早便深入农村。年代不详的手抄残本《碣石卫志.民俗卷五》记载,嘉靖时,“穷乡僻壤,地瘠民贫,每届神诞,多聘木头戏、皮影戏,盖其戏金每夜仅三、二两白银,殷富人家喜庆寿诞,亦乐雇入庭院,以待亲朋宾客而添热闹者。”万历十七年前后,闽南漳浦县陈天尹,偕其父辈、祖辈三代移居海丰县坊廓都将军池村。后子孙繁衍,遍住于博美内湖、麻竹坑等村。该族皮影戏班,历史悠久。据其族人陈维尧先生(熟悉地方史)说,它是祖先移民时带来的。由此看来,到了明代末期,农村已经有了影戏班社。满清入主中原以后,影戏继续在农村盛行。清朝晚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白莲教揭竿起义,斗争遍及川、楚、陕、豫、甘等省,朝廷认为这是各地的影戏艺人所施的“撒豆成兵”妖法,指控制他们是“悬灯匪”,疯狂残杀,使影戏遭到空前大劫。但僻处海陆丰的影戏,不仅未受波及,班社还逐渐增至二十多个左右。民国初年,产生了陈乃月等著名艺人。乃月是博美沙陂村人,在影戏界中有“功夫真本,任考不倒”之誉。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南塘镇环林村卓勤和南塘墟蔡强等艺人也名盛于世。但自1937年日寇侵华,尤其是1943年大饥荒,卓勤等好些艺人饿死,影戏遂日渐式威。到建国前,只剩下两个活动不经常的班设。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