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海古城情

家乡区县: 惠州市惠城区

平海古城,离惠东县城平山东南53公里,建于明朝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历来是海防军事重镇定和惠州南部地区海运进出口的咽喉。历史上商贾云集,还有戍边军事,逐渐形成平海独特的语言——军声,全中国仅平海拥有的语言。

1991年2月平海被广东人省民政府确定为广东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古城历史

元末明初,盗寇猖獗,民不聊生。洪武年间,明太祖派花都司到平海建造城池,抵御外侵。“城周五百二十丈,高一丈八尺,雉蝶八百七十一,城门四座。”平海建城设所后,又设立平海巡检司署,平海营参将署,平海营中军守备署,还设有平海仓,为直隶归善县屯粮机构。清康熙至嘉庆年间,在平海城前沿相继筑有大星山炮台,盘沿港炮台,墩头港炮台、东缯头炮台和吉头炮台、筑成一道道壁垒森严的海防线。

古城语言

古城独特的渊源与地理环境,使这里产生了独特的语言——军声。它是一种以北方语

音为基础,融进了广州话、潮州话、客家话的汇合体,对多种方言能运用自如,对答如流。因而,粤东一带流传着“晓得平海话,走遍通天下”之说。

古城经过六百多年的发展演化,这里的人民创造了丰富的民间艺术,成为东江地区最富地方特色的文化区域。

平海军声已经被国家列入濒危语言,并有学者对平海军声作了深入研究,著有《军话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A类重大科研项目 中国濒危语言方言研究成果)。

平海歌曲

平海渔歌,腔调优美,隽逸抒情。曲调达40多种,已被收入《中国曲艺辞典》。建国初期,渔歌手苏墨水把渔歌唱到北京城,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1975年,惠东歌剧团以独特风格的平海渔歌对唱参加了全国的曲艺调演;1976年全国渔歌改革座谈会在惠东召开。在民间传统节日活动中,鲤鱼追春、蛟龙出海、五凤朝阳、喜庆丰收、出水芙蓉、八仙过海、水淹金山、醒狮、金龙表演等项目像文化艺术海洋中的一朵朵奇葩。

宜人气候

平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特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之称。随着社会的进步,平海不再是以农、鱼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已经变成了农、渔、盐、工、商、旅全面发展的海滨城镇。

农业生产

平海出产稻谷、番薯、花生、马铃薯、蔬菜等。那里的马铃薯和反季节蔬菜以优质、高产远近闻名。平海苦瓜是经科技栽培、改良的新品种,体大嫩脆,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平海的马铃薯和蔬菜大部分出口香港和内销惠州、东莞、深圳等地。海产品有马鲛、鱿鱼、鳗鱼、石斑、龙虾、鲍鱼、鲜蚝等。到2013年该镇已形成水果、蔬菜、水产品等商品生产基地。

其他信息

平海古城之城隍古亭

距离古城两公里的南门海湾,长六点五公里,离岸边百米内,海底平坦无礁,水深不过齐胸,是优良的天然海水浴场。

平海西南部沿海的碧甲海湾,具有浪小、水深、避风的特点,是天然的优质海港。有关部门正对全面开发利用碧甲海湾进行可行性论证。到2013年已建成二千吨级的码头,修通了一条柏油面的疏港大道。

在碧甲,还储藏着大量的石英砂。早在三十年代就有人在碧甲冶炼石英砂,至今还留下炬炉的烟窗。直至2013年,石英砂仍是平海出口产品。

 

桃子君(2014-11-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