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中国的兴平经济(1)

家乡区县: 咸阳兴平市

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本县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宜于农耕,是我国农业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据考古研究,境内有新石器时代遗址7处,从段家遗址灰层中发现有谷粒的朽灰,说明远在6000多年前就居住着先民,从事渔猎和简单的生产。
远在原始社会的末期(约前23~前21世纪)本县西邻——武功,居住着邰氏部族,氏族女儿——姜嫄之子名弃,研究种植树木,麦、黍、菽、麻等庄稼,并教族人农耕。帝尧举其为农师。任命为农官——后稷。封其地为邰国,赐姓姬。后稷在武功的漆水河边(紧靠兴平)“教民稼穑”,首先使兴平的先民得其教益。并推动了关中一带的农业生产。加速了中国社会由原始游牧部落向定居农业部落的过渡。弃弟台玺,子叔均继承弃业。播种百谷,并发明使用牛耕。前12世纪,后稷的第十二代子孙,古公亶父(周太王),由于北方j严狁扰豳地,他率领族人由豳地迁岐山下的周原,定国号为周,引水灌田,发展农桑,养蚕织绸,向东发展到兴平一带。古亶公父死后,少子季历继位,向东发展,把都城设在程邑(今咸阳东北),本县及咸阳一带均为周辖。季历死后,姬昌(文王)继位,他更重视农桑,通商贾。本境不仅种植麦、黍、菽、麻等旱地作物,而且开始种植水稻,发展锻、冶、制造金属生产工具。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提高;在辨土、施肥、用水、选择日照等方面产生了畎亩的措施和沟洫制度。土地轮休,多种经济作物混种,收获量颇高。从庄头老官咀发现的汉代大型窖藏,出土农具则有耒、(耕)、耨(锄)、銍(割)等。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牛耕、灌溉、施肥、深翻等农业技术的采用,特别是铁制农具的开始使用和逐步推广,生产力又有了新的发展,从本县出土的青铜器和铁器农具可以佐证。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十二年),商鞅在咸阳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大刀阔斧地变革奴隶制生产关系,实行奖励耕战,鼓励开荒种地,发展农业生产。由于秦国执行了“耕战”政策,使社会经济不断提高,耕作技术不断进步,秦始皇灭六国后,“徙天下豪杰二十万户于咸阳”,当时的咸阳地域辖领关中,首先邻近的是兴平。
西汉时期(前134~前129)关中西部修建成国渠。从今眉县引渭水,穿过漆水到兴平,入蒙笼渠,灌溉今眉县、扶风、武功、兴平、咸阳一带田地。汉武帝曾邀集全国能工巧匠,设计新式农具三十多种,推广后提高工效好几倍。当时农业生产已用犁、铧、锄、镢、镰、铲。铁器已广泛使用。汉武帝建元二年(139)开始在本县建茂陵,发天下十万人,修建五十三年,为了保护陵墓,又把功臣、贵戚、富豪迁到陵区居住,设县邑,当时茂陵有61087户,277277人,且都是乘高车大马的富人,说明当时本县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已是相当发达的了。
西汉末年,王莽新朝,变法改制引起经济混乱,加上天灾连年,社会动荡,战争蜂起,关中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史书载:“死者数十万人,长安为虚,城中无行人”。东汉末年,董卓旧部李榷、郭汜、樊稠互相攻杀,放兵掳掠,加上饥馑,本县居民大量死亡,逃散。魏、晋时期200多年,社会稍有安定,魏青龙三年(223)司马懿主持扩建成国渠,将汉成国渠向西延至宝鸡,向东延至咸阳。可灌田3000余顷。魏青龙五年(235)博士马钧(兴平人)发明翻斗水车,提水灌田,使关中经济复苏,农业发展。晋末,八王之乱,关中深受祸害,永嘉以后,开始了十六国混战局面,关中是交兵的主要战场,公元313年刘曜入长安,进攻始平,“掳关中八万男女百姓退回平阳”,关中人口大量逃散,始平(兴平)人多逃往汉中、襄阳一带。当晋愍帝进入长安时,“长安城中户不盈百,墙宇颓毁,蒿棘成林,全城公私有车四乘。”

 

刘高磊(2014-11-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