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区县: 东莞市
东莞一直被称为“文化的沙漠”,也有很多人对东莞存在偏见。其实东莞也是一个有源远流长文化的地方,这次就来说一下东莞的传统节日。
有一个城市,它很贫穷 ,被人称作“穷得只剩下钱了”,有一个城市,它一直被人误解,“文化的沙漠”、“色欲都市”、“血汗工厂聚集地”、“”,有这样一个城市,它一直被人又爱又恨,恨它的人偏偏又总是那么渴望在这片可恨的土地发展,爱上它“暗藏的欲望”。有一个城市,一直备受争议,却从来都只是低调地前进,寻找最适合的位置。
这个城市叫做东莞。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许多外来民工的涌入使得它变成一个移民城市,它一直被人误解,却从来没有去认真考察东莞被繁华现在所掩盖的一直都保留着的东莞文化。
作为岭南广府地区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东莞具有很多能够体现源远流长的南越文化的传统节日。卖身节,乞巧节,龙舟,醒狮,麒麟等,使东莞更具魅力。
东坑“卖身节”。
东坑二月初二“卖身节”,传说是中国华南民间流传最早的劳务市场,起源于明末清初。地主在每年的二月初二会雇佣青壮年,很多青壮年渴望被雇,所以头戴斗笠、身披粗布巾,以一副农家壮汉的打扮显示“卖身”。 又传说天上仙人下凡,到东坑观看“卖身”,并行善事、普救众生云云。
因为该节一直与“雨水”有关,水者财也,人皆向往。故近年来,每到那天游人总爱在大街上用玩具水枪射水作乐,对射成趣。无论如何,在“二月初二”来东坑游乐的人们,都希望在这一天,让东坑之水给自己洒一身吉让自己带回一生好运。
莞邑醒狮与麒麟。
醒狮民间艺术在莞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每逢新春及喜庆日子,人们喜舞狮以示吉庆,深受群众喜爱,流传至今。醒狮活动在东莞城乡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每年的新年,乡镇会邀请醒狮队表演,一方面增添了村间的喜庆气氛,另一方面也有祭拜祠堂的寓意。而莞邑醒狮在全中国都享有盛誉。
麒麟艺术随着客家先民们的脚步,从中原大地辗转扎根于东莞这块热土。麒麟,是客家文化的图腾,也是传说中的神兽,它生性活泼、聪慧、祥和。传统的麒麟舞分为头套和尾套,统称麒麟套。舞麒麟与舞龙舞狮相比,步法更刚猛,体现麒麟的威武好斗性情。近几年,国内外掀起了一道客家麒麟舞雄风,樟木头被广东省命名为“麒麟艺术之乡”。
望牛墩乞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民间民俗传统节日之一。某些地方称“七月七——天河配”,某些地方称“乞巧节”,而莞城人则称“七姐诞”(俗称拜七姐)。其意之一是思念敬仰牛郎(董永)、织女(七姐)之坚贞爱情;之二是青年男女拜董永和七姐,企望通过虔诚祭拜,感动牛郎和织女为自己牵来称心如意的心上人;之三是那些正在读书的少年儿童,拜祭董永和七姐后,其父母则敬请董永和七姐给自己的儿女聪明智慧,心有灵犀,勤奋读书,考取功名。
望牛墩七月七民俗风情节是望牛墩镇政府在2004年推的首个文艺品牌。意在发掘文化潜力、提升地方文化品味,以文化带出商机和品牌效应的重要举措。每到这天的晚上,街道上都会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