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岱召始建于明代中期,是被明朝封为顺义王的成吉思汗第十七世孙阿拉坦汗,统领蒙古土默特部所居住的古城寺庙。该庙初名福化城,又名灵觉寺,清康熙年间又改名为寿灵寺,但是人们都称它为美岱召,是因为明万历年间,西藏地区派迈达里活佛来主持召务,迈达里的蒙语发音与美岱召相似。美岱召在建筑上仿中原汉式,融合蒙藏风格,是一座城堡、寺庙、邸宅功能兼具的建筑。美岱召是喇嘛教传入蒙古时的一个重要弘法中心,对藏传佛教进京起了重大作用。
建筑分布
岱召依山傍水,在建筑上更有独特的风格。它是仿中原汉式,融合蒙藏风格而建,是一座“城寺结合,人佛共居”的喇嘛庙。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寺内有大量的壁画,如大雄宝殿内释迦牟尼历史壁画及描绘蒙古贵族拜佛的场面的壁画都完好无损。
经过修缮的美岱召城门,古朴典雅,虽说没有藏传佛教寺院四周的经幡飘动,但是建筑选址、格局还是透着黄教韵味。
美岱召作为大明金国“都城”,是阿拉坦汗和三娘子的“皇城”,又是喇嘛教传入蒙古时期的一个重要弘法中心、藏传佛教圣地,它是一座“城寺结合,人佛共居”的喇嘛庙,在研究明代蒙古史、佛教史、建筑史、美术史上均有一定价值。
美岱召四周筑有高厚的城墙,敦厚结实,可以抵御军队的炮弹和骑兵的突袭。整个城池略呈长方形,墙高约4米,周长681米,四角建有角楼。佛殿墙壁上的壁画,生动逼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南墙正中开设城门,并建有城楼,城门上嵌有明代扩建寺庙时刻的石匾额,上题“泰和门”。供奉佛像的殿堂就在城内,山门匾额题有“皇图巩固,帝道咸宁,万民乐业,四海澄清”之句,落款为“大明金国”,颇为特别。
成吉思汗的继承者归顺了伊斯兰教,但是它在家乡的子孙接受的是藏传佛教。明隆庆年间,土默特蒙古部主阿勒坦汗受封顺义王,在土默川上始建城寺。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建成的第一座城寺,取名灵觉寺,后改寿灵寺。朝廷赐名福化城。活佛迈达里胡图克图志在弘传佛教,愿将释迦牟尼创立的一代大教献给生于斯、养于斯的于家乡父老。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他来到了草原此传教,主持寿灵寺的宗教活动。由于他的业绩明显,归化者众多,为了纪念他的成就,这座寺名也被人们称之为迈达里庙、迈大力庙或美岱召。
据史料记载,美岱召始建于明朝庆隆年间(公元1567年—1572年),土默特蒙古部主阿拉坦汗受封顺义王,在土默川上始建城寺。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建成的第一座城寺取名灵觉寺,后改寿灵寺,朝廷赐名福化城。西藏迈达里胡图克图于万历三十四年来此传教,所以又叫做迈达里庙、迈大力庙或美岱召。
与王昭君一样,阿拉坦汗去世后,三娘子又按照古代北方民族遗留下来的“收继婚制”习俗,三次下嫁给阿拉坦汗子孙辈的顺义王,维系了土默特部长达40年的安定局面。明廷在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封她为忠顺夫人。
顺义王家族世代居住的楼院在城内深处,为三层楼房,在“文革”浩劫中,由于将这座楼房殿宇充当了粮库,才使楼殿免于一劫,但殿内文物典籍失遗许多。
在城内东北方,有一座重歇山顶式建筑,这就是“太后庙”,亦称“三娘子庙”。庙里的檀香木塔,储放着三娘子骨灰。
仰望美岱召后的阴山,半腰上有一座险峻的山峰,上面高高地耸立着一座醒目的白塔。据土默特右旗副旗长杨二喜介绍,那座山峰叫宝峰山,山上的白塔里祭有阿拉坦汗的骨灰。作为一代枭雄的阿拉坦汗,去世后最先是土葬。后来三世达赖喇嘛来内蒙古草原讲经时,起出阿拉坦汗的尸骨,进行了隆重的火葬仪式,并在宝峰山上建塔安置骨灰。
革命战争时期,乌兰夫、王若飞等革命家都以美岱召为掩护,在这里开展过革命斗争。至今,美岱召里还存有乌兰夫革命斗争遗址,被地方政府建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国家文物局为了保护美岱召内的文物,投资2300万元对城墙各段和殿内彩绘进行了维修。土默特右旗政府也高度重视美岱召的规划和开发,投资1.04亿元建设了占地6万平方米的广场和博物馆,提升了美岱召旅游接待量。
我的微博: http://weibo.com/2433530971/profile
能力秀互粉-留言: http://wm23.cn/MissBut 求顶新观点,留言!
互送梧桐子:http://www.wutongzi.com/uc/45331203.html 求送梧桐5个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