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 嫁
建国前,白云区广大农村的婚嫁,多是行旧礼,男女双方的婚事,由父母包办,俗称“盲婚”。男子约17-20岁,女子约15-18岁,便可论婚嫁。男女从议婚、定婚至结婚的全过程,要通过“三书”、“六礼”手续。“三书”就是男方的“定笺”、“徵笺”、“迎笺”和女方的三封“旋笺”,笺为大红色,摺叠如活动屏风式样,这是封建婚姻的神圣凭证,男女双方都极为慎重地保存。“六礼”就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和“迎亲”的六个日期。
结婚之前需经过相亲,俗称“相睇”。有意娶媳妇的人家,如看中了某家的闺女,便会托媒人去说媒。有闺女待嫁的人家,也会把女儿的“年庚”(写有年、月、日、时的庚贴)交与媒人寻找合适的对象,叫“放年生”。男家如对女方的家世、品貌合意时,便托人明查暗访,了解女方三代之内有无麻疯等遗传病,若无发现问题,便接受媒人的庚贴,置于神位前的香炉下,或放于米缸之内,三天过后,家中没有出现家人患病或打烂盆碗、畜牲死亡等不祥之兆时,便再请盲公或巫婆占卜,看看两人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宜,谓之“合年生”,若没有双冲双克,再谈礼金、礼饼及各项事物,谈妥后,男方备少量饼和猪肉由媒人送至女方,是为“问名”礼。
男女双方同意后,由男方送第一封书——“定笺”或“聘笺”结女方定婚,并开列采礼、贺仪一张,上张写明猪肉、饼食、礼金等数量,叫做“文定”,选送礼饼六盒(意为“六合”)、猪肉少量给女方。女方收到礼品和聘书后,要回赠礼品给男方,并回一封“书”,叫“旋笺”。这是“纳吉”礼。自此以后,女方的姑娘就成了男家未过门的一员。
过一段时间(有时长达一年以上),男方就择定吉日通知女方举行结婚大礼。迎娶前几天将“文定”时议定的礼金、礼饼、猪肉、喜酒送到女家,并送上迎娶日期(又叫“送日子”)及注意事项和第二封书——“纳笺”或称“徵笺”。女家受了礼后将早已商定的煎堆若干及新鞋、袜、毡帽、荷包等物,用方盆载着回送新郎(女婿)和答回一封“书”也叫“旋笺”。这是“纳采”、“请期”礼。经过以上礼仪程序后,便是等候佳期迎亲了。
结婚的礼仪一般延续三天,迎亲的前一天叫“纳徵”,俗称“埋厨”,又叫“担饼”。这天,男家一方面要备礼饼、礼肉、礼酒置于盒内,派人挑送到女家去,另一方面要备办内务,准备婚宴。有些地方还把庙里的菩萨接回来座镇家宅,朝晚供奉,让其保佑婚礼期间的消灾避邪。第二天是迎娶吉日,这一天破晓前,男家要为新郎“簪缨”。俗称“上头”。女家也要于当日在自己家中为新娘上头。
迎娶当日,男家要先将第三封“书”——“迎笺”和礼品送给女家,礼品中必须有“家雁”(肥鹅)一头,因此叫“奠雁”,“迎笺”又叫“奠雁书”。女家受礼后,再回答一封“旋笺”,随着将嫁妆搬到男家。下午或晚上,男家派出迎亲队伍,担着龙香、香塔、灯笼、彩旗等物,抬着花轿,八人乐队吹奏着喜乐,由媒婆带着到女家迎亲。而在钟落潭一带,迎笺在迎亲时才送上,由一人带着“迎笺”,挑着礼品走在迎亲队伍之前,叫“鹅带书”前去迎娶,女方收纳香塔等物,“家雁”则由男方带回,并不用写回书。
迎亲这一天,女方除派人把嫁妆搬往男家外,主要是打点新娘上轿的事宜。事前几天(纳徵之后),新娘便邀请相好姐妹充当“陪嫁女”,在闺房内唱“送嫁歌”,表达眷恋娘家,感谢父母养育之恩,难舍姐妹朝夕相处之情。新娘上轿时,由一些“打伞”、“撒米”的妇女簇拥着上轿。至此,女方送上轿的仪式便告完成。
当花轿回到男家时,一般抬到里巷停放,待新郎踢开轿门,伴娘(大妗)才背起新娘,婶母为新娘撑起伞,一同走进男家。沿途亦有专人往伞顶撒米,口中念念有词,以示驱邪避鬼。也有由伴娘扶着新娘,跟随新郎走进家门的。接着入洞房,饮烟缘茶(一杯茶水,夫妇同饮)。
第三天,男方举行拜祠祖先、门接土地的仪式。新郎身穿长衫,头戴插有金花的毡帽,脚穿新鞋袜,身上斜披红布绸带,由“案兄弟”引领。新娘则穿红、白衣裳各一套,外罩霞披,头戴凤冠,脚穿高浪乡花鞋,由“大妗姐”搀扶,向前走三步,向后退一步,边走边作揖行礼,直抵祠堂祭祖拜神。当晚的宴席为“梅酌”,比前一晚的花酌更为隆重。梅酌完毕,晚上便开始“玩新娘”。玩新娘同案兄弟出题目,让新娘应答或作动作,供众人哄笑取乐。
婚礼三天后新娘返回娘家,叫“三朝回门”。这天早上,新娘必须先在男家煎了“薄撑”,在水井打一担满桶的清水后才能回去。钟落潭一带是新娘、新郎同去的,新娘坐花轿,新郎坐兜去;人和等地则只是新娘随舅仔(新娘的弟弟)回门。回门之后还要到新郎外祖家“奉祖”,把梅酌时特意留备的几席酒菜挑去,宴请外婆家的亲属,并由新人向各人奉茶递酒,各人亦以红包作答。
建国后,特别是《新婚姻法》颁布之后,结婚习俗改变很大,废除了“三书”、“六礼”的封建程序及其他繁琐仪式,只要男女双方自愿结合,而一同到民政部门进行登记,便成为合法夫妻,受到法律的保护。建国初期曾一度有人带头不要聘礼,不摆喜酒,举行新式婚礼,但没有形成风气。改革开放后,一些先富起来的人,手头上有钱,办喜事时讲排场、显阔气,加之习俗相沿,互相影响,结婚仪式又有复古的现象。但总的趋势是不断简化,如结婚时新郎、新娘的穿戴有很大改变,趋向城市化、现代化,新郎着西装革履,新娘穿婚纱礼服,两人胸前均佩大红花,迎亲时新郎坐汽车去女家接新娘,用大卡车搬嫁妆。婚宴的场面则越来越大,有的为免麻烦,干脆到饭店、酒楼去摆酒,筵开数十席款待亲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