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大佛寺,走着就去了木塔广场,那里立着古塔。木塔寺,原名万寿寺,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县府南街,原张掖中学校园内,现为古塔广场。寺与塔初建于北周或更早一些,经隋、唐、明、清历代重修。据《重修万寿寺碑记》载,“释迦涅盘时,火化三昧,得舍利子八万四千粒,阿育王造塔置瓶每粒各建一塔,甘州木塔其一也”。据《甘镇志》记载:后周时已有之,隋开皇2年(公元582年)重建,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敕尉迟敬德监修,明清均有补修,其建筑技巧集木工、铁工、画师技法于一体,制作精巧,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现存木塔重建于1926年,为张掖市五行(金、木、水、火、土)塔之一。塔高32.8米,八面九级,每级八角有木刻龙头,口含宝珠,下挂风铃。塔主体为木质结构,外檐系楼阁式建造,塔身内壁空心砖砌,每层都有门窗、楼板、回廊和塔心。窗上雕有花饰,门楣嵌砖雕横额。买了票先进木塔边上的一座殿,里面卖佛像,还有啥招财进宝的神象神猪啥的。刚刚看完,相机就坏了。进到木塔里面转转,只有新按的一座佛像。登塔可以看看张掖的全景,心情极坏没有上去。 嗯,看完大佛寺,本来还想着去吃食街,晚上再看这里的灯光,相机坏了就都别说了。赶紧在张掖找佳能,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专卖店,里面穿着佳能红坎肩的师傅看了看,试了试,说,估计的主板坏了得去北京修!完蛋!
打这以后的片片都是用摄像机拍的,好在和偶家领导同行,她用的相机好,拍的也好过偶。所以以后甘肃青海十八天里的片片,谁要看着不错的都是偶家领导的作品。
万寿寺木塔,为张掖城区现存记载最古老的寺院建筑,位于张掖市区县府街中心广场西侧。 据《重修万寿寺碑记》载,木塔寺创建于北周时期,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重建。唐贞观十三年(639年),镇边将军尉迟恭监修木塔。明代永乐十六年(1418年),寺僧满震,观木塔有险情,遂募化钱财,兴工修葺,并大启梵宇。正统年间,镇守陕甘御马监太监兼尚宝监太监鲁安公王贵,上疏明英宗皇帝朱祁镇,请求颁赐万寿寺牌匾及大藏经。清代顺治五年(1648年),甘州发生兵燹,清叛将米喇印命兵士欲焚木塔,兵卒不忍,未敢放火,得以保存。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甘肃提督总兵孙思克、曾在凉州任总兵住张掖的高孟,都曾集资重修木塔寺。清代末年,木塔上部遭受大风摧毁。现存木塔为民国十五年(1926年)重建。
1993年木塔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张掖市人民政府对木塔、藏经楼进行保护维修,并把木塔以南扩建为广场,如今,这里已成为张掖各族人民集娱乐、休闲、聚会为一体的文化活动的中心。
万寿寺木塔原有十五层高,后经多次维修,改为九层。据说最早的木塔,塔心下面有一地喾,地喾中心直立一根铁柱,下接铁座,上承塔顶。人站在地喾铁座上,用力扳动铁柱,就可使全塔旋转。明代时仍为木质结构塔,全塔没有一钉一铆,全靠头拱,大梁立柱联结,纵横交错,相互拉结,浑然一体。
永乐十八年(1420年),哈烈国国王沙哈鲁的使者曾赞叹说:“每层内有房屋门户,施以油漆,全以术料建筑,外贴以金,全塔俨然金制。”“此塔制作之工,可为世界之木工、铁工、画师取法也。”可见万寿寺木塔建造技巧之高超。
民间有歌谣曰:“张掖有个木塔寺,离天只有八九尺。”极言当时木塔之高。
现存木塔为砖木结构楼阁式,总高32.8米,塔基平面呈正八边形,每面边阔4.2米,建于高1.5米,边长20.3米的正方形台基上,共九层。塔身中空,内有铁梯可登,自下而上渐收,一至七层塔体为砖砌,木构外檐下饰仿木砖雕斗拱,下雕十二生肖图,八、九层为木结构,塔顶为八角攒尖式,青瓦满覆,顶置瓶状铜塔刹。每层八角飞翼有木刻龙头,口含宝珠,下挂风铃。各层均有门窗、楼板、回廊,以雕花为饰,门楣处皆嵌砖雕匾额。
第一层东西开门,东门题额“登极乐天”、西门题额“入三摩地”;第二层东西假门,南北假窗,东门题额“西天正觉”,西门题额“宝筏金绳”;第三层四面开门,无门无题;第四层,东门题联“玲珑塔下祥光景,紫金钵里千朵莲”,横批“慈德佛明”,西门题联“九级浮图光闪灿,千层莲座镇金刹”,横批“万法归空”;第五层,东门题联“宝寺犹云中世界,高塔如静里乾坤”,横批“西来妙意”,西门题联“平安两字西方佛,清净三途上界仙”,横批“甘泉福荫”;第六层四面辟门,无联无额;第七层,东西辟门,南北月窗;第八层木围花栏,八面开阔;第九层,井式塔顶,中有金瓜垂柱。
登临塔顶扶栏远眺,不仅一览全城风光,还可东迎旭日东升,南望祁连晴雪,西眺弱水蜿蜒,北观居延古牧。
整塔集建筑、雕刻技法于一体,木塔结构精巧,造型优美,别具一格,体现了我国独特的楼阁建筑艺术特点。风清日丽,云过塔移,雀鸟围翔,铃声成韵,令人流连忘返。
塔顶原有古钟一口,据史料记载:“扣之,钟声隐约在天际,四野皆闻。”这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古甘州八景之一的“木塔疏钟”,可谓:“塔势凌霄汉,钟声叩白云”。
清代僧人卜舟题诗赞曰:
巍然笔势蘸寒谷,九级玲珑造化互。
结顶朝元映日月,盘根错节傲霜风。
声飘烟景微茫外,影射波光淡漠中。
灵瑞毓钟张掖秀,宏仁标范永流东。
这座塔不仅造型美观,而且构制精细,别具风格。塔后有楼,俗名黑楼,取震慑黑水之意。现存建筑为清末重建,又称藏经楼,面阔五间,27.4米,上下两层,重檐歇山顶,四周绕廊,古朴雄宏,与木塔交相辉映,共同组成了一幅风格独具的亮丽景观。
神奇壮观的木塔,在建造过程中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建塔初期,因甘州地处潮湿水洼之地,地基较软,塔怎么也无法竖起。这事可难坏了负责修塔的师傅屠龙。一天屠龙为造塔竖塔之事烦恼不已,便一个人唱起闷酒来,这时,走来一个年轻人,对屠龙说:“师傅,我给你做个下酒菜来”。这屠龙以为是找活干的小工,也就没有留意,等年轻人端上菜来,白白的豆腐上撒了些韭菜,白豆腐恰似截截木料,那韭菜分明就是铆样。屠龙一看恍然大悟,于是紧追而问,年轻人道出姓氏,它就是木匠的开山鼻祖——鲁班。经鲁班点化,屠龙师傅照样套铆,木塔果然稳稳地竖了起来。木塔中心有一铁柱,站在塔底一用劲,三十三米高的塔就会旋转起来,这样遇到大风平衡塔身,这都是“铆”的作用。
此后,历代不论重修还是维修木塔,都沿用这个结构。一千二百多年来,尽管这里发生多次地震,但是木塔仍旧安然屹立,没有遭到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对木塔做过多次维修,使它更加坚固美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