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秧歌是一种汉族民间舞蹈。胶州秧歌是有规矩可讲的。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秧歌的“班主”、“秧歌爷”,就是现在说的组织者,就开始选拔大约十四五岁的男孩、女孩组成训练班学戏,行里人说开始“安锅”。这些孩子很苦,鸡一打鸣就起来练基本功,压腿,走台步,早饭后到晚饭前一整天都得排舞,晚饭吃饱后,又开始挑灯学唱腔,一直到深夜。大概学3个月,第二年农历正月初三,他们就开始“包头”(化妆)演出。演啊演,一直演到清明拆班子散伙。属于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胶州秧歌的传承人,吴英民扭了数十年的秧歌,仍乐此不疲,他希望在民间艺人对胶州秧歌原生态的展示中,人们能慢慢感受到——
现住胶州市斜沟崖的吴英民俨然是一个老顽童,自己也称“五十多岁了,长不大”。要说这“长不大”的原因就是他小时候认识了能演秧歌的李老师,并与秧歌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在已五十有三了,仍是爱扭、爱唱,乐此不疲。这像临时搭建的演出团体,为完成演出任务,各有分工,各司其职。那些教舞、说戏、排演的老师多是演员出身,那时认字儿的不多,教的过程全靠言传身教,所以,师徒关系很严格。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