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扣肉是广东中山沙溪镇所有酒楼食店甚至一般家庭均懂得制作的汉族传统名莱,属于粤菜系。这种菜式首先讲究选料,所选猪肉既不太肥也不太瘦,以偏肥的"五花腩"为首选。制作时最花工花时间是漂油,即原大块肉清水煮熟后,用特制的“钉板”把有猪皮的一面拍打再浸水使肥油漂出,然后加配料腌制再红烧,直至肉面变黄而皮色和瘦肉部份变红,然后切件,每件夹一块已熟的粉葛(称葛扣)或香芋(称芋扣)或用青菜或梅菜垫底(称菜扣),排好上钵隔水炖约一小时。这种扣肉味香肉滑虽肥而不腻,特别猪皮部份,其味更佳,以前怕吃肥肉的人,就算是试吃也会感到意外惊喜。
沙溪扣肉是“沙溪三件宝”其中之一,早已飘香大地。在沙溪无论是大排档,还是高档的酒楼,如没有沙溪扣肉卖,可能就不是正宗沙溪饭店了,所以在沙溪不难找到“沙溪扣肉”的踪影。传说“扣肉”源于南宋末年,据说当时宋帝逃难来到中山良都,村民将自养猪肉用酱料香料大块猪肉煮熟宴请将士,士兵见猪肉外表又大又肥不敢动筷,将领灵机一动,将抗金元帅岳飞的满江红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来形容大块猪肉就是元兵敌寇的肉,要杀敌立功强身健体就要大口吃敌寇的肉,于是“寇肉”的传说也就慢慢流传至今,名称也慢慢从谐音寇肉称为“扣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