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开县平凤镇平岗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李炳辉的故乡。从明代开埠以来,是两广三县(广东广西封开郁南苍梧)商贸的集散地。 游览平岗,一般先到泰新桥,它位于平岗古街的东面200米处,坐落在松风入韵的大山下,竹影摇池的民宅前,是一座富有广东民族特色的三进廊桥。此地“古木参苍宇,清溪绕绿田;桥横农舍近,翠竹伴炊烟”。
泰新桥桥头有楹联,一头写着:“廊桥三进挑风雨,石柱四排定乾坤”;另一头刻有:“泉流咫尺琴鸣玉,桥历经年风入松”。上桥欣赏潺缓流水,其声铿锵如琴韵,犹如古曲“风入松”的奏鸣。桥上抬梁刻有卷云纹图案,驼峰两侧有“鱼跃龙门,双狮戏球,丹凤朝阳,麒麟献瑞”的精美木雕,游人到来,可免受日晒雨淋,且又得闲情逸致,欣赏桥上桥外的画景。有虔诚者,还可以在桥悬挂“中流砥柱”古匾的坛位上膜拜。
岭南桥梁中的风雨桥,也称廊桥、屋桥,以梁桥或拱桥上建有廊屋、亭阁得称。修建廊桥,除了方便行人过往避雨歇脚之外,还有其他原因。一是加重桥身重量以增强桥墩经受洪水冲击的抗力。二是为挡雨防腐。还有美化桥梁外观的作用,园林中的桥梁有的因此采用廊桥。
广东境内现存风雨桥不多,以建于明代为早。封开县文联副主席陈楚源说,之前潮州也有一座风雨桥,在十多年前因故毁掉。封开泰新桥便成为广东境内唯一的一座风雨桥。
“风雨桥是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一种建筑风格。”陈楚源说,古代的封开是多民族聚居地,而平凤是封开文化的宝库,邻县郁南,接壤广西,历史上鸡鸣三地,过去是很“山”很穷,不少人避难而至,地理条件令这里一度成为多民族聚居地和革命老区,留下许多人文古迹和胜地,泰新桥便是其中的一颗明珠。
记者查阅史料得知,泰新桥修建于明嘉靖十二年(1534),清嘉庆年间重建,为3孔梁柱式廊桥,桥上为3间歇山顶桥屋,桥墩为4列16根方形短石柱,桥墩、屋架和桥栏部分保持了唐宋时期木结构梁柱古制,殊属难得。是肇庆现存的最古老的桥。1989年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冬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封开县人民政府和平凤镇府、新村村民四方集资,依旧貌将该桥修葺一新。
据《封川县志》载,泰新桥起源于“明嘉靖十二年邑人陈时用等募缘修建,长十余丈,阔一丈,上覆以亭。”历经二百七十六年的风风雨雨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建,现桥屋梁底仍有重建时的题记:“大清嘉庆十六年岁次辛未十一月十七日王辰日癸卯时东西社众缘信等重建”。经过重建后,泰新桥便成了现在看到的木石结构。清朝李斗在《工段营造录》里说:“通往来者走廊,容徘徊者步廊,入竹者竹廊,近水者水廊”。泰新桥综合了上述功能,在广东是绝无仅有的,堪称南粤古桥奇葩。
泰新桥更主要的作用是通行。据村中老人回忆,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时,驻防缅甸、越南的抗日军队,在夏威的带领下,数十万兵马从广西苍梧入境经泰新桥出西江下广州,由于人数众多,大军经过五日五夜才完全通过。
泰新桥四百多年来屹立不倒,多亏该桥有“神功护体”,那就是能避蚁防虫!据当地村民说,该桥长年没蚊虫,即使是酷热天时,桥外蚊虫成群,桥内安然无恙。长期以来,一直是村民纳凉、议事的地方。七星岩里的七星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