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星岩的“千年诗廊”里,最早的一幅崖刻当数唐开元十五年(727年)正月名臣李邕所作的《端州石室记》。当下,点评古时的碑刻有“三绝碑”之说,即文绝、字绝、雕刻绝,如若评点起李邕在七星湖留下的崖刻,谓之“三绝”是不为过的。
说起李邕,多有人不知,但是说起李北海,喜读李、杜之诗的就会有印象了。“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篙棘居。”(李白《答伍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李邕为人忠正,言辞犀利,为官多年,虽官位不高,素来与当时朝廷的一些忠心之臣交好,与李白、杜甫交情也不浅。但是他的命运和这些忠耿之士一样并非一帆风顺。
李邕出身于书香世家,父亲李善人号“书麓”,所著《文选》至今为研究者所详博。李邕少有才学,年轻时便博学多闻,二十出头做了武后朝廷里的左拾遗,但是由于桀骜不驯,言辞锋芒毕露,一生曾多次被贬。
李邕为世人所追捧的是他的才学和书法。以篆书闻名的李白冰称他为“书中仙手”,就算“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也都做过他的“粉丝”。
李邕任陈州刺史期间,因他的字写得特别好,尤善于写碑颂,为求一帖,时人常以金帛相赠,短短九年时间,他写的数百篇文章,竟换得财产数万。开封城内,人们为一睹其风采,围观者曾填街塞巷。那个时候,李白和杜甫,一个二十五岁,一个只有十四岁,都还未出名,李白从四川出三峡,闻其名后,还专门写了一篇《上李邕》问李邕为什么看不起少年人。
李邕写《端州石室记》时,是在他转战两广,赴任澧州的途中,当时他的心情是非常高兴的。唐开元十三年(725年),他因得罪权相张说,被人诬告他卖字换来的这些钱财为受贿所得,被打入死牢,几乎命丧黄泉。得救后,贬为钦州遵化尉的李邕本以为再无东山再起之日,谁知在他上任后不久,邕州(南宁)出现了以俚僚渠帅梁大海为首的反唐武装。稍后,泷州(今广东罗定)刺史陈行范又自行称帝,其部下冯麟在广州称南越王。为了镇压南越政权,唐玄宗派宦官杨思勖前去镇压,李邕则以遵化县尉身份受其指挥。在作战中,李邕屡立战功,再次被起用,升任澧州司马。
想来李邕当时心中的高兴一定是溢于言表的了。“寂兮,寥兮,恍兮,惚兮,使营魄九升,嗜欲双遣。体若振羽翼,志若摩云天。秦汉之间,莫知代祀,羲皇之上,自谓逍遥。当是时也,慕名者执雌而退,徇物者守心而安,求石壁上的诗书世界道者息虑而凝,怀书者陋古而默……”一个心怀志向的人,再大的打击也难让其低头。往事穿越了千年,今天再去品味这些留在石壁上的文字,承转之间仍见斧铖倔强之气。他的性格大概全渗入这笔墨里了。
据载,李邕一生中虽多有著文,但流传下来的并不多。此方用楷书所写的碑刻《端州石室记》为其楷书体的孤版仅存。经过一千多年的侵蚀,原碑380多字,现可见者不到300字。碑面上有一个马蹄形的损痕,相传是一个秀才为了抬高自己所拓拓片的价钱而故意毁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