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水浒》一书涉及许多地方,但我们大郓城无疑是此书中最重要之处。“水浒“一词,就是水边的意思,而郓城就在梁山泊的西侧,所以,郓城就是水浒。水浒好汉的核心人物如晁盖、宋江、吴用等都是郓城人,水浒事故的精彩片段如“智取生辰纲”、“宋江杀惜“等也发生在郓城。
北宋末年的郓城并非现在的位置,而是位于东面20里的张营。只是到了金大定6年5月因黄河在河南阳武决口,旧城淹没,才迁到今置。所以,水浒传的故事里郓城押司应该在现在的张营。而我的老家就在张营东边7华里。原来900年前,这里曾经发生过轰轰烈烈的宋江起义!黄泥岗就是现在的黄堆集。水浒传里对当地地名如此准确的记述其实来源于作者施耐庵曾经长期在郓城做过训导官职,认真实地考察过此地。而施耐庵来此是借力于郓城籍京都国子监司业刘本善举荐。
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名在郓城
世人有“水浒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名在郓城“一说,这也反映了《水浒》与郓城的重要关联。有人考查究竟哪些好汉在郓城,只查出晁盖、宋江、吴用、白胜、朱仝、雷横、宋清等人。但既有“七十二名在郓城“一说,自当有所本。其实,在北宋,梁山泊处于数县交界处,郓城领有其大半。梁山自古不是县,新中国人民政府设立梁山县之前,梁山主峰前的独山,还归郓城县管呢。由此可以推论,梁山好汉多数头领常驻的山寨,应当是在郓城县境内,如此说来,“七十二名在郓城(驻扎)“是不成问题的。
托塔天王晁盖是梁山义军的缔造者,此人高大魁伟.气度豪爽,很能联络各路英雄,是带领义士造反的首要人物。据称,晁盖是城南晁家庄人士。翻看晁氏族谱,推及北宋末年,有“晁盍“即是晁盖(以繁体字看)。因晁盖是起义首领,族人以“寇“将其“砍头入谱“,故将盖字书成了“盍“字。可以说,没有晁盖,没成就不了轰轰烈烈的梁山起义大业,晁盖虽死得早,但他在这场农民起义中的作用是非他人可比的。
及时雨宋江是《水浒》一书的主角,没有宋江也就没有《水浒》,其他英雄的故事也许只是一些单独的片段。《水浒》上说宋江是郓城县的押司,元杂剧上说宋江“家住水堡在郓城“,至今郓城水堡乡有宋坑,有宋江碑,有许多关于宋江的民间传说。
有人提出至少存在三个“宋江“,即历史上真实的“宋江“.民间传说中英勇就义的“宋江“和《水浒》一百二十回塑造的投降的“宋江“。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宋江不止是一个历史人物,也是一个文化人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他,就会有不同的色彩。历史上确有宋江其人,也有宋江起义,对此,宋史上有明确的记载,说宋江队伍横行河朔,官军数万不敢婴其锋,可见,这支起义部队,虽然没有方腊起义阵容大,但肯定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队伍。对宋江的评价,关键点在起义的结局上。宋史说朝廷派张叔夜率军征讨,“擒其副贱,宋江不得已而投降。民间传说中,说宋江队伍曾诈降,计谋败露,最后陷入困境,宁死不屈,壮烈牺牲。而《水浒》一百二十回本则写宋江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率领起义队伍降宋,为宋朝多次征战,最后攻打不“替天行道“的“强盗“方腊,处处受高俅集团的排挤,最后落得个可悲的下场。对这三个“宋江“,不同方面.不同地域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这既有学术与艺术的差别,也有社会心理的差别。研究历史的人,更多的倾向于宋史的说法。充满激情的人,更多的倾向于那个壮烈牺牲的说法。而深刻善思的人,或许就倾向于那个投降的说法,因为投降的宋江在当时的具体历史环境中可能更真切,投降带来的悲剧更能给世人以警示,更能震憾人心。
带上地域的因素,郓城人乃至整个鲁西南人,对宋江的评价,多带有许多的感情色彩,他们更愿意相信宋江是宁死不屈英勇战死的,是一位令当地人赞叹的完美的英雄。因此,当央视拍摄的《水浒》播出以后,许多郓城人忿忿不平,责怪这部电视连续剧丑化了宋江。这也说明,在当地人民心目中,宋江的形象一直是高大的,这位农民起义英雄已经根植在人民群众的心中。
宋江杀惜是《水浒》中一段很有影响的故事,说宋江小妾闫婆惜与张文远有染,被宋江发觉,闫为了不让宋江发作,拿到梁山好汉晁盖写给宋江的书信邀挟他,宋江一怒之下将其杀死。
至今郓城有乌龙井一眼,就与杀惜之事有关。想要了解更多宋江故事,来找小刁,下边一点击,故事汇其乐融融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