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杨元庆)

家乡区县: 云浮市郁南县

杨元庆,从2001年开始成为联想集团总裁兼CEO,杨元庆领导联想成功进行了“Lenovo”品牌的塑造、收购 IBM - PC 部门,联想的国际化步伐也走得更快,2008年被《财富》中文版评为“2007年度中国商人”,成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2009年2月5日,随着柳传志重回联想集团董事长职位,杨元庆重归CEO职位。福布斯发布“2011年中国上市公司CEO薪酬排行榜”,杨元庆以7872万元的年薪名列H股非国有上市公司第一名。2011年11月2日,联想集团宣布杨元庆接任柳传志成为联想集团董事长。
职业生涯——1986年,杨元庆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同年进入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部深造。1989年,杨元庆进入联想集团。 1991年杨元庆任联想集团CAD部总经理。自其上任后,该部的经营额每年均以超过100%的速度增长,多次获得美国惠普公司“全球最佳代理奖”。1994年,杨元庆出任联想电脑公司总经理。在其带领下,当年联想自有品牌电脑销售出4.2万台,跻身于中国市场三甲之列。杨元庆也因此被中国各界誉为“销售奇才”、“科技之星”。时年杨元庆29岁。 1995年,杨元庆任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联想集团执委会副主席,成为联想集团决策层核心成员,是年联想电脑以超出130%的速度增长,以年销售10.5万台稳居国内市场前三名,成为国内电脑市场销售前5名厂家中唯一国产品牌电脑产品。 1996年,杨元庆领导的联想电脑公司取得中国PC机销量第一名,同时拓展了自有品牌产品线,向服务器产品方向、向笔记本电脑产品方向投入了研发、制造、销售资源。 1997年,联想电 脑继续位居中国市场PC销量第一,并代表中国品牌首次进入亚太六强。1998年,联想电脑跃居亚太市场第五(不含日本),这是亚太前十位厂商中唯一一家持续5个季度市场份额和排名都攀升的电脑厂商。1998年联想制造的第一百万台电脑下线。2000年,杨元庆任联想电脑公司总裁,联想电脑销量达到262万台,再次夺得亚洲(不含日本)销量第一,笔记本销量11万台,连续5个季度蝉联中国市场第一。产品线进一步丰富,自有品牌产品已经发展为包括计算机板卡、电脑整机、服务器产品、笔记本电脑产品、信息家电产品、数字助理设备、消费电子产品、数字输出产品、信息增值服务在内的几乎所有的信息前端设备及部件。1999年到2001年间,杨元庆先后就因特网对以电脑为代表的信息产品的影响,对伴随着因特网而来的电子商务对传统制造业各个环节的冲击进行了深入的、有指导意义的分析研究工作,这一段时期的思想与实践成果主要体现在杨元庆的《信息产业的第三次变革》、《联想、与中国电子商务一起成长》等重要讲话中。杨元庆认为,互联网时代给了中国企业(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IT企业)一个跟上世界步伐的绝好机会。基于这思想,在2001年4月20日的联想誓师大会上,杨元庆郑重宣布了联想未来几年发展的战略,即联想未来的定位: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联想加速转型 将与三星苹果三足鼎立。
集团总裁——在联想2000财年誓师大会上,柳传志将深蓝色的联想旗帜正式传给了杨元庆, 伴随着这位缔造联想传奇的第一代导演正式谢幕的是:年轻的杨元庆开始登上联想的历史舞台。此次的重心转移,被香港《信报》当时视为“以杨元庆为首的管理层已获市场接受,联想开始真正地进入‘后柳传志’时代”。杨元庆将面对的是一个从来不曾遇到的局,对这个局的正解不仅仅来自对手,更来自公司上下无时无刻传递出的压力。对于杨元庆来说,这一次是他事业中一次重大变化,而对于联想而言,这一次变化是决定联想命运的第三次战略选择中一个必然结果:联想按自有品牌和分销代理两大核心业务分拆为新的联想集团和神州数码集团。 在“柳传志时代”由于开拓PC业务,力挽狂澜救联想于危难的杨元庆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有机会最大限度地在联想释放自己的能量。1995年中国PC产业到达第一个鼎盛时期时,联想集团在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中排 名第56位,负责个人电脑业务的杨元庆成为联想的关键力量。习惯了在联想做业务一直高歌猛进的杨元庆,一如既往地为自己定了很高的标准,2000年,杨元庆提出了联想的第一个“3年规划”,将业务划分为消费IT、手持设备、信息服务、企业IT、IT服务和部件/合同制造6大业务群组。对所有这些业务杨元庆定下的目标是:在2001财年将实现260亿的营业额,在三年规划内,联想的年增长率将达到50%,利润的年增长率将达到40%,到2003/4财年终止,整个联想集团的营业额将达到600亿。实现这样一个目标无疑会将联想演变成中国IT产业中顶级的巨无霸企业,通过这个目标人们还是可以看到年轻的杨元庆在执掌联想后表现出的勇气,尽管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根据联想2003年5月在香港公布的2002/3年的财务数字,联想在2003年的营业总额是202.3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214亿元),不言而喻杨元庆并没有实现自己的三年战略计划。但是这三年中,已经背负新一代企业领袖的杨元庆频频为联想的大事记上添载历史,人们还是能够看出由执行者到战略家之间的距离在逐步缩短。
逆水行船——在IT产业一片萧瑟、寒风凛凛中,从2001年到2003年,联想一度跨出符合其身份的几大步,虽然无法在三年规划中迅速结果,却是在广泛借鉴优秀企业基础上的联想式的跨步,对联想今后的发展不可或缺,2001年接手联想之初,杨元庆就曾走访20余个国际企业,并现学现卖,将心得融入当时的三年规划之中。联想在2002年12月份推出以“LegendWorld”命名的技术大会,杨元庆斩钉截铁地表示自己打造“技术联想”形象的决心、目的是想改变联想的“纯市场血统”的策略,为数字化的3C融合时代争得有利的座席。为了“关联应用”能够成为最终标准,当“闪联”成立之后,所有的风吹草动几乎都来自联想。将中国电信拉入联盟阵营之后,联想试图迅速完善标准所需要的产业链、推广“关联应用”、扩大用户量,最终使“关联协议”上升为国家标准。为了不让三年之后,人们提起联想时只是想到PC,也为了将联想打造成三星那样成功的企业,杨元庆在联想的工作概括起来就是多元化。在杨元庆设计六大业务群组之后,通过收购或者控股,分别利用厦华、汉普、智软、中望四家公司的力量,联想的业务也同时进入手机制造业、IT咨询服务、保险业软件和电信业系统集成四个领域。从1992年起,联想先后在欧洲和美国成立了7家海外分公司,但远没有涉及国际化问题,2003年4月借助lenovo换标之际,杨元庆将国际化的联想列为发展之重。至此可以说以“科技、服务和国际化”为特征的联想布局已现雏形。对于杨元庆来说,真正的难题在于怎样将这套战略执行到底,从成为媒体关注人物之后,杨元庆所做的留给人的印象远比他所说的更深刻。怎样将已经进入的四大领域连成一体,最后通过服务形成一套综合的市场解决方案,这种整合,与其说考验着联想的研发能力与执行能力,不如说考验着杨元庆对联想方向的把握能力。2004年以来,关于联想业绩的批评不绝于耳,原因是联想的营业额在200亿港元处止步,没有实现杨元庆为联想定下的三年600亿港元的目标。曾经长期高速增长的联想进入长达两年的“胶着”状态,遭遇了成长过程中的天花板。杨元庆在写给员工的信中,措辞强硬地提醒员工“为什么三年没有足够做好,为什么联想失去了激情,失去了如狼似虎的野心?”同时还总结了自己领导的的不足,“对高增长和多元化的过分追求与有限的能力和资源不匹配,以至于造成联想业务的广种薄收”。同是他坦言三年的业务里面有非常多的坎。无论是横向发展(多元化),还是纵向发展(国际化),对企业都有数不清的艰难困苦。且不说多元化,先说二元化。当业务从一元变成二元,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能让联想学会如何移植核心竞争力,如何建立尚不具备的核心竞争力等等。再谈国际化,难度就更大,但这个坎非迈过去不可。如果不迈的话,就不是能否做成国际品牌的问题,而是能否生存的问题。对联想而言,在发展不同阶段中有时候能够坚守就是一种不易,不管怎样给杨元庆领导的联想时代第一个三年做定论还为时尚早,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能够永远与资本市场保持和谐,那么惟一的选择就是坚持自己的方向。这正是杨元庆一贯的风格。
百炼成钢——2004年12月8日,联想收购了IBM的个人计算机业务,与此同时联想创始人柳传志把新联想的重担完全交给了当时刚刚40岁的“少帅”杨元庆。半年多的时间过去了,2005年8月10日,新联想公布合并后的首个财报:净利润3.57亿港元,同比增长6%,集团营业额比2004年同期增长234%,达196亿港元,原本亏损的IBMPC部门实现盈利。简单的一串数字向世人说明,在杨元庆的领导下,新联想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不是公司资深科学家,也不是联想创业元老,内敛而稳健的“少帅”杨元庆,从柳传志手中接过了联想大旗,也背负起了联想未来兴衰的责任。外表文静的杨元庆,内心有着和柳传志一样的坚定、执着与刚强。过去, 他带领联想PC成就了“中国第一”,将来,他能否带领新联想成为“全球第一”?入门三年默默无闻。1988年5月,联想第一次公开招聘员工。在来自全国的500个应聘者中,杨元庆和神州数码老总郭为都是这次被录用的58名员工之一,不过,郭为一进公司就被任命为公关部经理,而杨元庆进公司前三年一直默默无闻。杨元庆入联想后的第一份工作让他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他为公司起草的一份代理IBMPC的投标书报价比别人的高了一倍,生意自然泡汤。这让他体会到了“价格的力量”。三年后杨元庆有了机会。1992年4月20日,柳传志宣布任命杨元庆成为公司CAD部(计算机辅助设备部)总经理。“代理”让他一鸣惊人,联想CAD部代理销售的是惠普公司的绘图仪。这时惠普第一个在计算机领域把“分销”的概念带给了中国的商家。杨元庆第一次接触到这一概念并迅速被迷住了。当时,杨元庆带领着一小队人马来到中关村十字路口,朝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说声“一、二、三”,然后分头奔向各自的目标,看见一家卖电脑的商店,就赶紧递上联想的名片,告诉人家自己手上有多好的东西,解释什么叫“代理”。当年,联想CAD部门销售业绩增加了一倍。两年后,杨元庆离开CAD部时,它的销售额从3000万元增加到了3亿元。1994年3月19日,联想成立微机事业部,有“出国深造”念头的杨元庆硬被柳传志劝住了,柳传志要杨元庆负责联想微机事业部,并把相关的研发、生产、销售、物流供应和财务运作大权全部交给了他。“当年想出国留学没去成,现在成了洋插队。”十多年后杨元庆以新联想公司董事局主席的身份举家迁到了美国,感慨之余,他依然觉得是去“深造”,觉得自己对于国际业务的经验还不太足。

鱼鱼鱼嘉欣(2014-11-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