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灯与车子灯马灯舞
起源于宋时“泥马渡康王”传说,后演变成浙东地区颇具群众性的民间习俗,俗称“跑马灯”。马灯由十二三岁男女孩童表演,步履轻快,腰胯稳健,表现出振奋乐观、勇往直前的精神。其伴奏音乐“马灯调”,男女老少皆能吟唱。
车子灯相传在隋炀帝游江南时传入浙东,后作为沿海人民抗倭筹集资金、传达军情的工具,逐渐演变成节日喜庆娱乐活动。30年代,郭巨有“东升”、“南熏”、“平安”、“春园”4个车子灯社,享誉穿山半岛。车子灯制作考究精致,随音乐节奏悠悠晃动,犹如迎着波浪行驶的船儿,具有浓郁江南水乡气息。
进入20世纪以来,马灯与车子灯又成为春节期间文化活动的内容之一。狮象窜又名“狮子戏白象”,是柴桥老曹、沃家两村长期流传之民间舞蹈。由一狮、一象、一个大头和尚(引舞者)和打击乐队组成,表演有“开场窜”、“象猝狮”、“狮窜象”、“狮喷火”等套路。引舞者头戴面具,手执蒲扇,动作、表情和蔼可亲,在引舞同时维持现场秩序。
高跷
相传古人为采集树上野果,在脚上绑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活动,故历史久远。旧时,大碶、柴桥和郭巨等地年轻高跷手,能脚踩一米多高的木枝在泥泞水田里行走自如。高跷主要在迎神庙会时表演,50年代后则在庆祝丰收、欢度春节等时表演。
民间音乐
民间音乐源远流长。明代就有郭巨农民、小贩结社开展民乐演奏活动。清末民初出现“吹行”,逢庙会、灯会、节日或遇婚丧喜庆,民乐艺人便应邀演奏丝竹乐和吹打乐。丝竹乐俗称“文乐”,乐器有二胡、三弦、琵琶、箫、笛子、笙、扬琴等,吹打乐有唢呐、锣、钹等乐器。演奏的曲牌有《梅花三弄》、《细则》、《将军令》、《得胜调》、《仪仗谱》、《九连环》、《凤妆台》等10余首。民间小调有《马灯调》、《无锡景》、《五更调》、《孟姜女》、《杨柳青》、《醒世曲》等20多首,一直流传至今。鼓阁是民间音乐的大型组合,由一台承载大鼓的亭阁,两人抬着行走。一人掌鼓,一人操锣,民乐队伍紧跟其后,由竹笛、二胡、三弦、月琴等乐器组成,演奏《三六》、《细则》等曲。[5]
民间曲艺
蛟川走书
蛟川走书是民间表演艺术中乡土气息浓郁、独具风格的曲艺样式。初期为一人独唱,后演变为一唱一和,二胡、扬琴等多档乐器伴奏的形式,每曲落调时还有“哎哎哩啊”和音,其曲调有二三十种。[5]
唱新闻
唱新闻是流传于浙东民间的曲艺样式。演唱者皆为盲女瞽男,内容多是街头巷尾流传的古今故事和流行小调。其书目可分两类,一种是小书目,也叫“开场书”,另一种是长篇大书目
我的网略营销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hebbe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