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山风景区
地理位置
盘山位于北纬40°05′~40°06′,东经117°15′~117°18′。地处蓟县官庄乡北部,距县城西北12.5公里。其西距北京60公里,东距河北省唐山120公里,南距天津110公里,津蓟高速、京平高速可直达景区停车场,京沈高速、102国道直通景区。
建设历史
盘山始记于汉,兴于唐。极盛于清。历史上建有72座寺庙和13座玲珑宝塔,一座皇家园林──静寄山庄,早在唐代就以“东五台山”著称佛界,清康熙年间以“京东第一山”驰名中外,民国初年盘山同泰山、西湖、故宫等并列为中国十五大名胜之一。
旧名无终山、徐无山、四正山、盘龙山。相传东汉末年,无终名士田畴率宗族人隐居于此。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率军队北伐乌桓时,田畴请为向导,为大破乌桓建功,曹操对其“表封亭侯,食邑五百”。但田畴不受,仍然隐居于此,因此人称田盘山,简称盘山。
据《盘山志》载,从魏武帝曹操开始,唐太宗、辽太宗、辽圣宗、金世宗以及清代的康熙、乾隆等历代帝王都曾游览过盘山,并在盘山大兴土木,开山建寺,留有300多处摩崖石刻。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善男信女,进山逛景。参禅礼佛,络绎不绝。远在初唐时,唐太宗李世民东征凯旋途中到此游赏,就曾赞口不绝,吟诗“兹焉可游赏,何必襄城外”,高度赞美盘山的绚丽景色。到明清两代,这里建起寺庙72座、宝塔13座,行宫、楼台比比皆是,景况空前,成为香火极旺的佛家圣地。唐代时期兴佛教,盘山与山西五台山东西相呼,被称作“东五台”。清幽的自然风光和众多佛寺,引来了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众多的文人墨客等或来参禅礼佛,或来游山玩水,留下了无数诗赋墨宝、碑记题刻,以及传奇故事,为盘山平添了许多人文景观和无限情趣。清朝康熙皇帝进山9次,乾隆皇帝第一次巡游盘山时拍案称奇,情不自禁吟出:“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命人在山东部兴建规模浩瀚的行宫“静寄山庄”,盘山发展鼎盛至极,此后他又27次到此巡游。帝王既以此离宫处理朝政,又以此为避暑之胜地。清帝为观赏山庄景色,每年耗费巨资,选中国传统造园之手法,集南北园林艺术之精华,使静寄山庄成为宏伟壮观,秀丽华美的皇家园林。
但时至本世纪上半叶,由于战乱破坏、年久失修,建筑多不复存。抗日战争时期,盘山地区是冀东革命根据地之一。日军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盘山许多佛寺等毁于战火和敌人的破坏,但盘山晴岚迭翠的清秀风光依然令人钟情。解放后,盘山脚下建立了烈士陵园,供后人瞻仰凭吊。许多革命遗迹已经向游人开放。盘山的一些古建筑已经得到恢复、重建,盘山正以崭新的姿容,再次成为令世人瞩目的游览胜地。
盘山风景名胜区作为天津市唯一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在蓟县乃至天津市的旅游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03 年被建设部评为全国风景名胜区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
2004 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 4A 级景区。
2005 年被中央文明委、建设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评定为“创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工作先进单位”。
2007年被评为国家5A风景区。
景区文化
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是盘山文化的重笔。历史上,佛教、道教在盘山交替发展,竞相传播,相互争雄。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蓟县,在盘山东二十里渔山脚下兴建了第一座佛教寺庙――香林寺。到了唐代,这一时期兴建了云罩寺、万松寺、天成寺、天香寺、千像寺、感化寺、上方寺、中盘寺、双峰寺、普济寺、香水寺、白岩寺等10余座寺庙。到了明清,特别是清代,使盘山号称72座寺庙,并有乾隆皇帝的替身在盘山出家。这一时期盘山佛教发展到极盛时期,成为京东乃至全国重要的佛教圣地之一。清朝蔡士英《正法禅院修造碑记》载:“古中盘者,京之东五台也。”由此,盘山也就有了“东五台山”之称。这充分肯定了盘山在佛教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少林寺是盘山诸多寺庙中(除香林寺之外)兴建最早的一个,是蓟县乃至天津有史可考的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智朴《盘山志》、朱彝尊《日下旧闻》和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均记载:“少林寺,原名法兴寺,传始建于晋魏(两晋及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年间。从建寺时间角度来讲,盘山少林寺不晚于河南嵩山少林寺。从寺庙规模来讲,盘山少林寺建筑宏伟“寺内有古佛舍利塔高二百尺”。塔高应为46.6米,遗址现存的多宝佛塔,高20米,为明清时期僧人所建。从影响力来讲,盘山少林寺是历史记载中唯一的嵩山少林寺分院,史称“北少林寺”。
经过两千年的开发与建设,在盘山留下了众多的寺、庙、院、庵、塔、台、轩、亭、桥等古代建筑,据智朴《盘山志》载,盘山共有22寺、2院、29庵、10静室、9庙、5台、5桥、1寨、4亭、2轩、3佛塔、100余骨塔,仅存的古佛舍利塔、定光佛舍利塔先后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宝佛塔、普照禅师塔等被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诗词文化
由于盘山山奇景佳,盘山为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竞游之地魏武帝曹操、唐太宗、辽太宗、辽圣宗、金世宗,清代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都曾巡游盘山,礼佛参禅。由于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便在盘山大兴土木,建立寺院,增加了人文景观。魏晋间建有少林寺,唐代建有天成寺、万松寺、云罩寺、上方寺、千像寺、天香寺、定光佛舍利塔,辽代建有古佛舍利塔,清代建有盘谷寺。清朝乾隆年间,又建帝王行宫静寄山庄。乾隆皇帝在此驻跗32次,嘉庆皇帝驻跗7次。历代皇帝对盘山的驾临,更提高了盘山的身价。
一些帝王和文人、武将在游览盘山时,因触景生情,常常诗兴大发,咏诗作对,命名、题匾,赞美盘山景点,抒发内心情志。例如,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回来,曾经带兵驻扎盘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翠野驻戎轩,卢龙转征旆。遥山丽如绮,长流萦似带。海气百重楼,崖松千丈盖。兹焉可游赏,何必襄城外。”康熙、乾隆皇帝在盘山留下的诗篇、楹联、题匾更多。清朝乾隆皇帝第一次巡幸盘山时,就发出了“早知有盘山 何必下江南”的感叹[10] 。武将咏盘山的诗歌也不少。唐代历任兵部尚书等职的爱国名将李靖随唐太宗东征高丽而还时,曾登盘山西台,拔剑起舞,高咏《舞剑歌》:“陟重冈兮望四围,挈霓闪兮断虹飞,嗟嗟三军唱凯归。”登高四望,舞剑断虹,气势雄迈。将军的英武气概、才华、人品,尽显诗中,也为后世留下了“舞剑台”景点的美名。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也在盘山留下千古绝唱《登盘山绝顶》诗:“霜角一声草木衰,云头对起石门开。朔风边酒不曾醉,落叶归鸦无数来,但使雕戈销杀气,何妨白发老边才。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诗中抒发对唐代爱国将领李靖的敬仰之情,也表达了自己抵御外侮的雄心壮志。历代文人墨客游览盘山、吟颂盘山者更多。晋代《三国志》作者陈寿,文学名家陶渊明,北魏《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唐代诗人陈子昂、高适,明代文学家方孝孺、袁宏道、米万钟、王世贞、刘侗,清代戏剧家孔尚任、洪升,文学家王世祯、朱彝尊、高士奇、李蔚等都曾游过盘山,他们留下诗作不下千首,从不同侧面,渲染了盘山的壮美风光 。
盘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欢迎您来盘山与历史并肩,体验文化旅游之美!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