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象乾(1545——1630),字子廓,号霁宇,隆庆四年中举人,次年晋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兼吏部尚书。他一生五戍边关、威震中华,在“总督蓟辽”、“行边视师”中功绩显赫,被朝廷晋爵为太子太师。
王象乾出生在济南新城,祖籍诸城市舜王街道大营村,(原初家庄),是王氏始祖王彦名之七世孙,因二世祖王贵迁居新城,遂为新城人。他生于明朝中后期一个仕宦世家,祖王重光,嘉靖进士贵州右参议,特赠太仆少卿;父王之垣,累官至户部右侍郎、赠尚书;是大文学家王渔洋的叔祖。
王象乾先后任闻喜县知县、兵部主事、兵部员外郎、兵部郎中、保定府知府,后又升为口北道右参议。八十三岁时起用为总督,把守东北山海关。他文韬武略、勤于著述,著有《忠勤录》二卷、《文选删注》十二卷、《音韵类编》等。他的光辉事迹不但载入历史史册,而且还被蒲松龄描写在《聊斋志异》中流传后世,被说书人编成唱词,唱遍大江南北。
王象乾勤政爱民,敢于为民解困。在他出任保定知府时,正逢灾年,百姓饥荒,州县纷纷告急。象乾上奏再三,未得旨意。他冒险借军队购马款万两,赈济诸邑百姓。第二年,缴银还官,官商获利全部发给贫民买种子耕牛,百姓无不欢欣鼓舞。
万历十七年(1589)王象乾晋右参政,把守口北道(属今河北省),道衙驻宣(化)府。长城塞外少数民族部落复杂,对朝廷时降时叛,自顺义王俺答受帝封后,所有部落每年都纳款给宣府。但诸部落个个气势骄悍,不服管理,情况好时,每年按规定上缴宣府银两,一有反叛便强横不交。王象乾机警有胆略,先集重兵于各部落边界布阵,造成攻打之势,威慑对方。然后让铁匠铸一口巨型大杆刀,长八尺,阔三尺,重二百余斤。自己骑马披胄,命四位壮士抬大刀随后,巡视阵营,故意卖个破绽,让敌人看清这巨型大刀。他再用梧桐木板,依样为刀,宽狭大小无异,贴上银箔,王象乾骑着高头大马,轻松自如地挥舞着巨型大刀,诸部落望见,无不震悚万分。都说“王大司马力大无比,真乃神人也!”各部落头领皆慑服。象乾又召集各部落首领,当场裁决减少进贡缴款四分之一,其余限期交纳。诸部长都答应,并齐口赞誉象乾办事公道。对冒犯中原继续叛乱者,王象乾接着给于打击。他下令,在要塞边界埋上芦苇,横斜十余里,扬言说:这就是“长城”,凡是越界者,格杀勿论。叛兵来一看,不过是一行草障子而已,便一把火就烧了个精光。王象乾又下令重新埋上草“长城”,又被叛军烧掉。第三次埋草障子时,便命令部队把火药、炮石埋伏在下面,叛兵又来焚烧,药石尽发,死伤甚重,随即逃遁而去。从此,北边部落叛兵,远远望见王象乾的影子,便皆缴械投降,还主动送献马牛羊赎罪,不敢再存半点非分之想。
王象乾恩威并用,对少数民族实行安抚与征服相结合的办法,把边关治理得井井有条。他活抓叛乱的少数民族首领,但不杀掉,而是采取招抚的办法,使他们自动归顺朝廷。王象乾和他们一起打猎,箭法十分精准,所猎之物往往应其箭声而倒,少数民族部落首领都很佩服。还和他们一起犒宴酒肉,头领们高兴得大叫:“那颜爱我!”“那颜”即大人的意思。王象乾在边塞加固军事工事、补给士兵衣物、改善军队膳食,深得士兵拥护。因此,又被晋升为布政使,后又加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兵部右侍郎。王象乾在此职主事期间,边境安全无战事。
万历二十九年,贵州乌江南北又烧起了苗人反抗大明的战火,消息很快传至北京。于是万历帝便下旨命王象乾由兵部右侍郎转升左侍郎兼前官。皇帝命他总督四川、两湖和贵州军务,成为封疆大吏。他仍坚持安抚团结大多数,并散发牛、种钱使其安居乐业,对反军顽固派实行瓦解打击,很快剿平叛乱。他感到如果听任西南少数民族部落与内地争地盘,日后必成大患,就上书皇帝提醒引起重视,并在辖区内采取了应对措施。后来事实证明了其远见卓识和先见之明。
王象乾父亲病故,他回原藉为其父守丧。这时,东北的少数民族部落约十万之众反叛朝廷,声犯蓟门。万历皇帝记起王象乾是位很有远见和谋略的军事人才,就钦点王象乾升右副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命其总督蓟、辽军务。象乾到任,立即下令诸将,严控要塞,遣使通报诸部落酋长,按原协议各履其责。诸部长素摄畏王象乾,愿献马牛羊赎罪,进贡纳赋如故。其余部落皆暂不复叛。所有叛军都降服了。在王象乾运筹帷幄、精心研作下,蓟门一带总算平息。不料,辽东战场则又接连告急。
辽东是一个多民族集居的地方。万历朝自张居正去世后,朝政腐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鱼肉百姓,欺压少数民族,导致民族间矛盾激化。女真族以渔猎游牧为生,擅长骑射,勤劳剽悍,并不断南移扩张。面对以夺取大明江山为己任的努尔哈赤,王象乾的招安政策显然不凑效了。万历三十七年(1609)十二月,长保定失守,因为失陷长保定的错误,王象乾被罚停薪半年。三十八年(1610)四月,王象乾调整了战略部署,坚持安抚征战并重。彻底打败了入侵烂蒲河之敌。皇帝闻之大悦,在万历四十年正月任命王象乾为兵部尚书并提督九边军务,二月加封太子太保,赠封上三代,世荫锦衣指挥佥事。
后来,王象乾为继母守丧又请假回到家乡。结果塞上又多次报警,说北边少数民族又反了。没有王象乾把守边关,北边就不会安宁。王象乾利用自己在边关时的威望,到前线对反叛者晓之利害,使其献银一万六千两,献马、牛、羊、骆驼二千四百多只,以赎冒犯之罪,并逐步撤离。万历四十一年十月,皇帝又让王象乾以兵部尚书兼署吏部,使朝廷兵权、人权尽属一人。此时,朝廷腐败,不屑小人当道,他们稍有闲暇便吹毛求疵的指责王象乾。王象乾只好一边严防蓟辽前线随时会发生的战争,又随时提防朝中奸人的陷害,又劳于兵、吏两部,身体欠佳,心灰意冷,便数次上书请求退职。经再三请求,时已病入膏肓的神宗皇帝才下诏准象乾致政归里。
万历四十二年八月,王象乾因病自动辞职归里休养。这期间,边关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天启元年(1621)辽阳失陷,辽东战局危在旦夕,廷臣纷纷上疏,请求朝廷启用王象乾收拾辽东残局。天启二年正月,辽宁的广宁被叛军攻占,并一路向西打来,京师大震。天启帝朱由校立即下旨诏象乾进京,又被皇上重新启用督师谋复广宁。王象乾派人前去向进犯者传达自己的安抚意见。进犯者佩服王象乾这位前后相处几十年的边关那颜(大人),都纷纷表示愿意归顺并反过来为朝廷效力。皇帝大喜,就屡次为王象乾加官封爵,一直封到朝廷少师兼太子太师。
崇祯皇帝继位,东北少数民族叛乱又起,进犯大同。蓟边战火不断。驻守大同的廷臣纷纷上疏崇祯,招复王象乾前来平息,崇祯帝准允,就特旨起用年已八十三岁的王象乾总督宣(城)、大(同)军务,赴边疆督师平叛。这时的王象乾因为身体有病,曾写过数次上疏要求退休,皇上就是不准,因为边关离不开他。皇上要他“卧床而治”。为镇守边关,王象乾也只好带病辄卧幛中。北人听说王大司马又回来了,皆不相信,为验其真伪,便派人带着金子借假议和,掀开帘子一看,见王象乾坦然卧在帐中,皆望榻伏拜,挢舌而退。回去说:“大司马果然健在,吾辈不敢轻举妄动。”当时只要有大司马王象乾把守边关,北边就会安宁,这确是实事。
崇祯元年,新皇帝亲自接见慰问王象乾,称他为“五朝元老”。他向皇帝表示,只要给他时间,从容招抚,战事就能得到解决。这使皇帝和其他官员难以置信。他赴前线整顿军纪、犒劳官兵、鼓舞士气,增强了部队战斗力。并以自己的威望亲自出面分化瓦解敌人,使敌酋献若干鞍马弓矢,设盟议和。这成为明末战争史上的奇迹。
王象乾,竭尽全力支撑着明朝的江山,成了朝廷的擎天柱。最后,王象乾在边关以年迈有病为由,经过十四次书面请求,才得以批准从官道驿站回到原籍新城。皇帝赐他蟒衣一套、白金四十两。回来后的第二年,他以八十五岁高龄病逝。大江南北名士纷纷发来挽联、悼词,参加送葬者近千人。不久,多尔衮带领清军,便从山海关打进中原来了……。国人都说:如果不是王象乾年事已高,不得不离开东北边关,可能明朝被满清替代,进展的还不会那么快。
兵部尚书王象乾,为保卫国家立下了功勋。朝廷为表彰其戍境保国的丰功伟绩,屡赠少师兼太子太师,不但封了他的上三代皆为尚书,而且还下旨在其家乡新城敕建了“四世宫保坊”,意为四世保明朝。在长城“山海关·老龙头”原守备署内的蓟、辽督师一览表中,天启二年栏内,就赫然列着督师王象乾的名字。王象乾祖籍的父老乡亲也没有忘记他,在诸城市大营村王氏始祖的石碑上也刻有他的名字,有感兴趣者,可前去观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