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乳山儿童游戏(一)

家乡区县: 威海市乳山市

摔哇哇响

    上个世纪,电脑和电视很少进入寻常百姓家。特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才开始实行计划生育。那之前,家家户户男孩女孩一小群。文化生活的贫乏,让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们发明了不少能够自娱自乐的游戏,摔哇哇响就是其中之一。

    哇哇响,是用一种农村比较常见的、和上水粘性很强的黄沟泥制作而成的。雨过天晴之后,在家里憋曲时间不短的孩子们,像小燕子一样飞出家门,在乡村的场院边上,随便抠一块温乎乎的黄沟泥,用手三团两团,将泥揉软揉柔和,直揉搓成一个厚度为几毫米的圆饼形,大小不拘,只要小孩子的一只手能有劲托起来并摔在墙上或地面上就行。用拇指在圆饼的中间往下抠个窝,然后十个手指分工不同,将圆饼一圈圈地向外揉捏成直碗状,高度一般为1-1.5厘米为宜,太高或太矮可能摔的效果不一定响。选择一个光滑的墙面或者地面当靶场,将捏好的泥碗用一只手托起来,瞄准一个点,用力将泥碗摔出去,在反作用力的推动下,只听“哇”的一声,薄薄的泥碗底就在墙面或地面上开了花。在小孩子成群的时刻,只听得墙面或地面上此起彼复的“哇、哇”声,响声不断,乐得孩子们也都“嗷、嗷”地叫好声一片。农家人的一堵墙壁常常被我们的泥碗儿摔得千疮百孔,屋主人出来把我们骂一顿以后,我们才四散逃开。

    摔哇哇响的游戏也不拘泥于雨过天晴,炎热的夏天午后更是孩子摔哇哇响的好时候。孩子们聚在一起,舀瓢水浇湿一块泥地,然后众人七手八脚地各自挖自己的黄泥做哇哇响。用做好的哇哇响进行比赛,看谁的响,谁就特别高兴,仅此而已。摔哇哇响游戏也是锻炼小孩子的手工制作能力,也锻炼了孩子们团结协作的能力,对孩子的臂膊和手腕都是很好的锻炼。

摔元宝

    同一种游戏,在乳山不同的地域叫的名称也不一样。“摔元宝”这个游戏,是西北部诸往一带的叫法,南部海阳所镇一带的叫法是“打纸排子”,东部徐家镇的叫法叫“打纸包子”。

    摔元宝是小孩子的游戏。制作“元宝”的方法是,取两张材料厚度相当的废旧纸,按自己喜欢的尺寸分别折叠成两个长短、宽窄和厚度一样的的长方形,将其中的一个长方形放在另一个长方形的中间位置之上,使之变成十字形,将下面的长方形的一边沿着上面长方形的一边折叠成等腰直角三角形,接着按顺时针的方向依次沿边折叠成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将第四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角插进第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底部,这样一个厚厚的正方形的“元宝”就制作成功。

    游戏一般在甲乙双方之间进行。每人都事先折叠数量、厚度、材质、大小不一样的“元宝”若干。游戏开始前,甲乙二人先剪子、包袱、锤决定谁先摔。若甲方先摔,那么乙方就选择自己的一个“元宝”在地面上选择放置地方,甲方有权选择一个比乙方的“元宝”大且有力量的元宝摔下去。摔前,甲要用自己感觉最得劲的那只手握“元宝”,手腕要活动开,然后再瞄准乙方的“元宝”,选择一个角度猛烈地把手中的“元宝”摔下去,利用摔下去的那股强烈的风将放置地上的乙方“元宝”吹起来,直到那个“元宝”底朝天,摔一局仅需一眨眼的工夫,乙方的“元宝”就变成了甲方的战利品了。

    甲方若赢了,就有权继续摔乙方第二个“元宝”。如果甲方摔向乙方的第一个“元宝”没有把乙方的“元宝”吹成底朝天,那么甲方再没有权力接着摔,此时乙方可以拾起自己放置地面的“元宝”向甲方刚才摔在地下的“元宝”进攻,如果乙方赢了,甲方的那个“元宝”就归乙方所有,如果甲的“元宝”纹丝不动,那么乙方就算输掉。接着就得由甲方再拾起地面上自己的“元宝”摔向乙方的“元宝”。

    过程就是这样,赢的一方永远可以先摔对方的“元宝”,哪天运气好、力量大、“元宝”质量又过硬,往往只需一个“元宝”就能把对方的所有“元宝”赢到手。

摔元宝的技法有几种:

    第一是扇。瞄准对方的“元宝”一角,利用摔下去的猛烈之气带起一股强风,将对方的“元宝”吹个底朝天。

    第二是砸。选择自己的“元宝”中厚度大的,狠劲朝对方的“元宝”砸下去,利用的物体掉落地上的弹性,将对方的“元宝”弹起来翻个身。

    第三是抄。瞄准对方“元宝”落下的地势,若“元宝”正好一角支在一块小石头上或者地面不平,这最好不过,只需将手中的“元宝”斜着将对方“元宝”的那个翘起的角猛烈一撇,使它由高处向低处翻过身,这就赢了。

    摔元宝是儿童时期男女孩子都喜欢玩的游戏。好处不少,一是将废纸制作成“元宝”,算是废物利用。二是锻炼了小孩子的手工制作技巧。三是锻炼小孩子的臂力、腕力。四是可以锻炼孩子处理事物的选择能力、分辨能力和技巧。五是让孩子提前体验物理方面的弹力、风力的效果。六是增强孩子之间的友谊。

张人浚(2014-11-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