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粪台
冲粪台是男孩子们爱玩的,女孩子偶尔也参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村村都喊“多积肥,广积粮”的口号,于是用泥土和着麦秸、玉米秸,加水搅拌起来沤着,等草木发酵以后就成为粪堆了。最难忘记的是七十年代的粪堆,也不知道那时候海里的鱼虾怎么就那么多,每年村大队总有一两次打发几辆大马力的拖拉机去海边拉鱼。我小时候吃的鱼是村里按人头分的,家家都有。有时候分不完的鱼臭了,比如海猫子鱼,皮扒虾,小鱼,河豚鱼等都是攒粪的材料。现在看到海里的产品越来越少,就十分怀念过去鱼虾攒绿肥的场景了。
当年农村普遍攒绿肥追喂庄稼,哪个村的生产队都有一个一个的绿色环保的粪堆,就是那些散发着臭味儿的粪堆,竟然也成了孩子们爱玩的场所。玩这个也是两人或多人分组,剪子包袱锤决定先玩者,先玩的一组人员站在粪台上,台下的一组人员,则瞅准时机向粪台上冲,伺机抓住台上人的身体某个部位,把他拉下来就算赢,台上的人要调整策略,尽力往下推进攻者,不让对方抓住自己的身体,机智灵巧的人,很难被拉下去,因此粪台就宜守难攻,这就像打仗电影里的镜头,往往占领高地的人有绝对的优势,只有懈于防守的人才是输家,危险系数有,却不大,最大的伤害就是容易把某个孩子的胳膊腿拉伤。冲粪台游戏不仅锻炼的是孩子的防守意识,更重要的是锻炼孩子在遇到比较难对付的问题时要采取智取的谋略。
捉迷藏
捉迷藏,又叫趴猫,有的地方叫趴麻。猫是一种行踪不定的动物,神出鬼没地,所以迷藏以猫为代表的叫法真的合情合理。至于为什么叫趴麻,因乳山这地方叫狼是麻虎,而众人都害怕狼,狼又行踪不定,常人难以寻见,所以迷藏又以麻虎为代表的叫法也合情理。
捉迷藏一般是两人之间进行,男女不限,也可以在父母和小孩子之间进行。玩耍的地点可以在家里,也可以在农村的杂草垛之间。玩前要规定出寻找的范围,不能将范围划得太宽乏,那样捉不到迷藏的一方会失去兴趣。
游戏开始前,藏的一方要等捉的一方先捂住眼睛或者背过身去,等藏的一方躲藏好了,捉的一方就开始了搜寻。藏的一方千万别出声,否则就暴露了目标,被捉以后,双方再相互换位,开始新一轮的藏和捉。
这个游戏,大人和小孩子一起玩是为了哄孩子不哭不闹。小孩子之间玩才是真正显示相互的本事。藏,是一门学问,捉也是种技巧。藏的再好,总不免露出马脚,就像做案的,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总有被捉的一刻;而捉,就是一种锻炼破案功底的技巧,要在规定的范围内寻找朱丝马迹,从声音上,从周围的环境改变上,从草垛的翻动痕迹上等等情形,都有可能迅速地“破案”。
包袱剪子锤
包袱剪子锤,又叫将军保、剪剪嘿,有些地方也叫石头剪子布。是一种猜拳游戏。
玩游戏,总得有个先后比赛顺序,包袱剪子锤是孩子们开展所有项目比赛前的一项必须工作,谁先比赛,完全靠出拳的运气。如果单独玩这种猜拳游戏,难免有些乏味,不过要想赢,就必须比拼心理博弈,谁善于研究对方的心理,谁就有可能赢。
游戏规则是:包袱能包锤、锤能打剪子、剪子能剪包袱。
相同类型的游戏还有一种叫虎鸡虫棒。即虎吃鸡,鸡吃虫,虫钻棒,棒打虎。
顶腿
顶腿,又叫抗拐。无论男女都可以玩,一般在小孩子和青壮年之间进行。小孩子之间玩的是一种学习之外的快乐,青壮年玩这种游戏一般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生产队劳动之余休息间歇的娱乐,是力量的较量。文化生活丰富以后,很少有青壮年玩这种游戏了。
顶腿,只能是同性之间进行。玩前双方各自用双手勾住自己的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的脖棱盖上处,然后单腿站立,保持平衡,抱住蜷曲的那条腿,用突出的脖棱盖(膝盖),向对方突出的脖棱盖进攻。对方要一边防御一边瞅准机会反攻。先被顶倒在地的为输。
这项游戏有潜在的危险性,玩的时候一定注意用力要适当,同时被顶倒的孩子也要有自我保护意识,防止被顶倒时,胳膊、腿儿、头部及皮肤受伤。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