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李氏

家乡区县: 潍坊市高密市

一、高密李氏,即老木天李 简介
1、和老木天相关的两个地方
老木田,曾名老墓田。在高密市区西北3公里处,宋末李姓由陇西迁来高密定居,以此为墓地称老墓田。继之,其族人于墓田西南立村,名“老墓田”后演为老木田。
永安村,曾名灵应庵。在高密市区西北2.5公里处,北宋李姓建村,名小李家庄。明洪武二年(1369年)大水6户幸存,移地重建,名陆家庄。清康熙年间翰林李元直改村名为县西。乾隆时李氏为答谢神灵,在村西建灵应庵(庙),村袭庙名后雅化为永安村。
2、何为老木天李?
所谓“老木天(田)”应该为“老墓田”的雅称,通俗的说,就是李氏祖坟所在的田地,据《高密李氏家谱》(民国铅印本)记载,今山东高密李氏,宋元明清以来,这支高密李氏人丁兴旺,分布广泛,有不少分支旁支迁居胶州、安丘、诸诚、胶南、青岛、吉林、黑龙江、辽宁、台湾等地,人称老墓田李,今雅为老木田、老木天等。
十九世李华国草定高密李氏命名排行字“元宪诒敦迪,嗣符亶毓储,衍祚朂隆翼,永传缵厚图”20字,规定自二十世起,凡高密李氏族人均须按照此20字命名,一辈一字。据家谱记载,我们高密老木田李遍布大江南北,而且在东南亚及世界各地均有我们老木田李的血脉,因而,我们老木田李长幼尊卑有序,易于区分。
3、何为七支八股?
高密李氏传出自汉将军广,其前世皆无从可考,自宋南渡时,自陇西,经冀北,辗转迁来高密定居,世代才俊辈出,名流如织,为高密乃至中华建设,作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高密李氏世代繁衍,后人众多,有七支八股之称。
原来,十世祖逊生子杰,十一世李杰被尊为教授府君,共生七子,廉、节、介、约、范、简、式,因为他们在社会上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被分别尊为七股,其中,廉为大股,节为二股,依次类推。同时,十世祖珪生子敏,敏生琏,被尊为老大股;十世祖珪生子坦,有女婿福胜承祀,族人呼为八股。

二、相关文献
高密古之望族考略(李姓)
金元时期:宋金时期,人口迁徙频繁,有许多家族迁居高密,逐渐发展为新的望族,如李氏,任氏,仪氏,管氏等。
李氏系出陇西,相传为汉飞将军李广族裔,南宋时迁居今老木田,故称“老木田李”。元代有任西台御史者,名失讳。四世祖李仁贵,任亲军百户。明清时期李氏发展为名门望族。
明朝时期:明代200多年间,高密隶属莱州府。东莱枕山跨海,民风朴鲁质达,尚武业儒。明代高密士人秉承汉唐余绪,儒学异军突起,孕育了诸多达官显宦。《明史》共为7位高密人立传,其人数之多居山东省前列。明代高密历史上的望族以李,仪,戴,丘,单,张六家为最。
李氏明代称望族者有二家,即老木田李氏(高密李氏)和景芝李氏(今属安丘)。老木田李氏明代弃武从文发展为科甲望族。明初李杰,以举人官教授,世传《礼》学。李杰子介,字守贞,成化进士,入翰林,官兵部侍郎,赠兵部尚书。介子李昆,字承裕,弘治进士,累官兵部侍郎,顺天巡抚,父子俱载《明史》。昆子光佐,官思南府知府。自李介始,老木田李氏步入科甲望族。明末,景芝李懋桂家族发展为当地望族,明清时期,被高密,安丘,诸城3县分辖的景芝镇颇多大族。其中隶属高密的以李,郝,杨为最著。李懋桂,万历举人,官淮安府同知。其子李衍赏,明末举人;李衍庚,官光禄寺署正。其孙李茵,字龙衮,崇祯举人。景芝李氏以富甲一方名于乡里。
清朝时期: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实现了全国的统一。清朝继续沿用明朝的科举制度,自达官显宦以至穷乡僻壤的贫困之家,凡中试者均可入仕为官。清代高密新兴的望族大都由科举制度促成。这些家族读书传家,科第累世不绝。清初高密进士王俞昌在《知县莱峰李公墓志铭》中曾自豪地说:“国朝六十年来,吾邑人文之盛甲于东郡。”有清一代,高密望族以刘,单,李,王4家为最。
李氏清代望族者有3家,即祖籍陇西的老木田李氏(即高密李氏),祖籍枣强的景芝李氏,祖籍四川迁居琅琊又迁高密的李士模家族等。老木田李氏为宋末以来大族,清代名人辈出,如“康熙四君子”之一李元直,“画中十哲”之一李师中,高密诗派开创者“三李”——李怀民,李叔白,李少鹤等。其中李元直传载《清史稿》。李怀民,李叔白,李少鹤3人皆载入《清史列传》。景芝李氏崛起于明末,清初有李茵,以举人任兵科右给事中,抗直敢言,《清史稿》有传。李茵孙李尔立,迁高密城里,尔立子长辚,举人,父子俱工诗,创立南园诗社,为高密文化发展做出卓越贡献。李士模家族明初迁居高密西隅,5世太学生李东周,署宝丰县事。7世李士模,清顺治进士,官大理寺评事。族裔李振羽,进士,官教授。
摘自<高密史话>
李介,字守贞,高密人。成化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改御史,巡盐两浙,还掌河南道事。以四方灾伤,陈时政数事,帝多采用之。介敢言,遇事不可,辄率同列论奏。忤帝意,两挞于庭。九载满,擢大理丞,进少卿。主
弘治弘治改元,迁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寻召佐院事。历兵部左、右侍郎。十年夏,北寇谋犯大同,命介兼左佥都御史,往督军饷,且经略之。比至,寇已退,乃大修戎备。察核官田牛具钱还之军,以其资偿军所逋马价,边人感悦。先后条上便宜二十事。卒,赠尚书。
子昆子昆,字承裕。弘治初进士。历礼部主事。中官何鼎建言下狱,台谏救之,咸被责。昆复论救,弗听。父忧归,起改兵部主事。帝将建延寿塔于城外,昆复疏谏。正德初,群小用事。请黜邪枉,进忠直,杜宦戚请乞,节中外侈费,皆不报。进员外郎,忤尚书刘宇,贬知解州。屡迁陕西左布政使。十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甘肃。与总督彭泽经略哈密,兵部尚书王琼劾泽处置失宜,语连昆,下吏。法司言昆设谋遏强寇,功不可掩。琼不从,谪浙江副使。世宗立,琼得罪。复官,巡抚顺天。寻召为兵部右侍郎,嘉靖初,改左。大同军乱,杀巡抚张文锦。昆奉命往抚,承制曲赦之,还请收恤文锦。帝方恶其激变,不从。遇疾归,久之卒。
--<明史>
三、李氏辉煌展示
李氏家谱序
叙曰:天地二气耳,气化之初二人耳。人生而形化为男女,日繁支流以衍。逮至中古,有封建之势,势成而法立,始有名号。于是乎有天子、诸候卿大夫为别属。分宗姓氏而称,而大宗小宗之意肇矣。大宗小宗之制详而昭穆之序明矣。姓以统之、氏以别之、宗以宗之、序以伦之,统之而宗本一,别之而籍殊,宗之而亲疏分,伦之而尊卑定。自身而逆之祖;世虽千百可数也。吞迁诡横,论胥于周秦之间, 渐澌殆尽,政斯者作群籍为灰,列国世家无足徵者。况乎汉刘()项唐李徐杨宋赵李夏,而又杂之以胡夷,混华胄姓,译名据地,列官后皆称氏。以至魏秦燕赵凉夏辽金蒙古之籍,加之变故相仍,南北迁播,而姓氏真膺尚可考也夫?此先儒所以谓能名其四世已可谓之贤也。立身天地之间,而仅名其四世与不能名其四世,其去羽毛几何矣?此故家右族所以拳拳于谱牒之作者,意政以此。谱牒不作则神明之后混于胥()衣冠之族,淆于氓隶,其谁则知之?封建之法不可复。则所以维持古意,如线不绝者,谱牒而已矣,吁?!谱牒修则宗法不废,而昭穆不紊,亲虽尽而伦益理,保族延系之功大矣!其不可谨哉?!高密李氏出汉将李广之后,盖西京名系也,广三子,当户以子陵故胤祚弗引,椒、敢之时亦皆以勇闻,其后有自陇西徙高密者遂世为高密人。兵焚之后,谱牒间作,鲜有存者,故苗裔甚明而世次莫考,独以会之府君之传序,而近代可寻焉耳!由会之而上者为世者四,讳()世祖矣,与性之,孝思碑合,其他支余则仅存小字有显,于元为西台御史者,竟亦莫识其名,缺文如是,益可以为信谱矣。性之讳仁贵,含之讳海成,生珠,字廷珍。廷珍生敬祖,字崇孝,为提举。提举生均达,均达生佰荣,字廷京,亦为提举官,生二子,长曰(),字允敬,幼曰逊,字允谦,为闽、藩、陕、()司幕官;生二子,曰本,字文字,曰杰,字文英,别号松庵,七子,大司马其第三子也。司马有意谱牒匪躬机务,弗遑,叙述,公既没,公之似东冈。先生始克成之间以示端明,命叙其修谱之意,故追叙其生民受姓之本,而谱者无作亦不为缺,然究其明伦别宗之义,则谱诚不可以不作,谱作而宗法存,而天地生人之道可得而修也。()赞之理,在是矣,否则二气之化生者,人与物皆然也。族属之别,尊卑之分不明而人之道或几于物矣。人伦正而天理著。此形气之所以成也()?予求生民之初而得于气。
李元直字画

FOOL(2014-11-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