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林则徐

家乡区县: 福建省福清市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告病在福州家里休养。这一年,刚好福清文庙重修,需要写一篇重修碑文,便去请林则徐撰写,林则徐很乐意地接受了。他在《重修福清县文庙碑记》中称:福清是“桑梓之邦”,并说自己的“先世为融人”。这不是林则徐第一次这么说,更早些时候,林则徐为父亲林宾日写的《先考行状》中就明确写道:祖居“福清县之杞店乡(今海口岑兜村)”。林则徐为什么反复强调自己祖籍在福清呢?因为,在封建科举制度规定,无论考举人、考进士,都必需以先祖所入的宗祠名义报考,不然会被视为“没籍仔”,如同当今没有户籍的人一样,不能参加考试。自林则徐五世祖林学弢迁居侯官(今福州)起,没有在福州另建林氏支祠,还一直保留老家岑兜村的祖屋,以备家人回老家省亲祭祖居住。所以,林则徐每次应试都是以岑兜村林氏宗祠的名义。清嘉庆九年(1804年),林则徐19岁中举人,揭晓后参加地方官举行的鹿鸣宴,而后燕尔新婚,婚后即回福清岑兜林氏宗祠拜祖。7年后林则徐中进士,他把“进士出身”红匾和皇帝送他的“福寿”牌匾送回祖祠悬挂,以示光宗耀祖。他的儿子林汝舟中进士,也是这样。

林则徐字元抚,一字少穆,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出生于福建候官(今福州市)。林则徐在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重修福清县文庙碑记》一文中,称福清为“桑梓之邦”,并说其“先世为融人”。考其祖籍,为今福清海口镇岑兜村,其五世祖林学弢迁候官。林则徐之父亲是未曾中举的穷秀才,以课读为业;母亲陈氏,做纸花补贴生计,全家12人清苦度日。  林则徐自幼勤奋。4岁随父读书,7岁学写文章,13岁府试夺魁首,14岁考取秀才,就读于福州鳌峰书院,20岁乡试中举;曾受聘于厦门海防同知任书记,又被福建巡抚张师诚招为幕僚;27岁登进士而入翰林院,有机会熟悉和研究朝廷典章制度及有关文献,并结交一批有识的士大夫。自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10年)起,林则徐先后任过监察御史、廷员、按察史、布政使、河督、巡抚、总督等职,历官于河南、江苏、湖南、两广、云贵等省。任职期间,整顿吏治,御敌外侵,兴修水利,赈灾救民,扶正经济,而且廉洁正直,有“林青天”这誉。

当时英殖民者向我国私贩鸦片,涂炭国民,攫取白银。林则徐在湖广总督任上,严厉禁止有误食鸦片,效果显著。他大声疾呼:“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力促道光皇帝严禁鸦片输入,道光十八年(公元1833年),林则徐以钦差大臣身份赴广东查禁鸦片,大力整顿水师,组织民众武装,多次粉碎“船坚炮利”的英侵略者的军事挑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4月22日,林则徐在广州虎门销毁鸦片的壮举,震惊中外。次年6月,英舰相继入侵广州海面,林则徐筹划反击,于磨刀洋火攻英舰获胜,同时将军情上奏朝廷,不飞咨沿海各省,要求加强防务。时广州严防,英军不得入侵,但是江浙守将对林则徐的飞咨置若罔闻,以致从广州沿海北上的英军攻入定海,继而北侵天津大沽口,威胁北京。在英侵略者的炮火面前,昏庸的道光帝吓得六神无主,在投降派的诬害下,竟然把英军入侵归罪于林则徐“办理不善”,并将林则徐革调往浙江军营,不久,又责令遣戍伊犁。

林则徐在新疆三年间,组织民众开垦农田37000余顷,并推广坎儿井,介绍关内纺车等。至今新疆民间仍流传着“林公井”、“林公井”的佳话。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林则徐被赦回,先后为陕西巡抚、陕甘总督、云贵总督。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告病还乡。

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林则徐奉旨赴广西“剿办”,行至广东潮州,病卒于普宁县,享年66岁,归葬于福州北门外马鞍山。

mofei(2014-04-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