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人参文化

家乡区县: 长春市朝阳区

中国是人参的宗主国,也是世界人参大国,栽培面积最大,产量也最高,主产地在吉林。吉林人参(现称长白山人参)产量占全国的85%,占世界人参总产量的70%,出口量占世界的60%。世界人参在中国,中国人参看吉林。

据文物考证和文献记载,我国人参的发现和应用的历史至少在四千六百年前,长白山人参采集的历史至少在两千五百年前,长白山人参栽培的历史至少有两千年。几千年来,由于人参的重大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对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地位之显赫,传说之神奇,风俗之诡异,影响之深远,非他物所能比肩,从而形成独特的民间人参文化。在人参文化中,放山人(挖参人)将“老把头”孙良尊为祖师爷,奉为行业神,从而赋予了其长白山人参文化之魂的地位。

有一首民谣云:“哪一路人敬哪一路神,放山人敬老把头神。”在长白山放山的人,对老把头处处尊崇,事事不忘。放山前要拜把头庙或把头坟,进山后,放山人首先压好“抢子”(窝棚),安排好自己的临时住所,然后就要安排“神”的位置,即用三块大石头,在大树跟前搭个小庙,没有石头的地方,用大块烧柴柈子或是树皮搭小庙,放山人称之为“老爷府”,老爷府即老把头祠。立好老爷府,再砍几个明角(松树明子块),插在庙旁两边当蜡烛,上香升纸马。开山时,把头带领大伙叩头祷告,祈求老把头保佑大家放山挖到“大货”(大山参),并许愿如拿到“大货”,回家给老把头上大供。

在开山之后,“端锅的”(做饭的)顿顿饭都要给老爷府上供,神位前摆几片树叶,树叶撮上一点小米饭,用以测试放山的运气好坏。如果饭让“小媳妇”(老鼠)吃了(收供),就意味着能挖到人参,如果多日不“收供”,把头就说“山放别扭了”,就要“拎房子”(搬家,即换个地方)。在排棍压山找人参拿火(休息)时,有许多山规,如索拨棍不许随便放地上,也不许坐在屁股下边,尤其是不许坐树墩子,说那是老把头的饭桌,也不许坐一头被火烧黑的木头,说那是老把头的笔。

有的放山人不在山里压“抢子”,而是住在老百姓家中。找人参累乏了想“歇歇眼儿”,大家伙就把索拨棍并排立在“老爷府”前,把头还要虔诚地祷告两句:“老把头,孩子们今天在这里歇眼了,明天指个道吧。”好像老把头就在身边,虔诚地祈求老把头悉心呵护和指点迷津。有一首歌谣专门赞颂老把头保佑挖参人的,题目叫“孙良爷心眼好”。歌谣唱道:“七月天头热又长,进山先拜老孙良。孙良爷,心眼好,暗中保佑咱挖宝。咱挖宝,不怕苦,一天爬山五十五(里)。五十五,‘没开眼’弟兄们全都累抱杆儿。累抱杆儿,没泄劲,瞧见前头小红粒。红粒底下是珍宝,都说今个儿没白跑。”

放山人不仅给老把头立祠建庙,还给老把头过生日,欢度老把头节。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这一天,放山人都有各种各样的祭祀和庆祝活动。《舒兰文史集萃》一书说,过去舒兰东部山区的放山人每到这一天,放山人家不论家在城里还是在乡下,都要祭奠老把头。到现在,人们虽说不信神了,可是每年农历三月十六,还是要给老把头过生日。《永吉县志》载,吉林城三月十六日为山神庙会,各参户集资演戏,山林村民具牲醴祀神者甚众。抚松的一位老参农说,过去三月十六日是过了大年以后的头一个大节,参农拿它比过年都为重,也过三天,杀猪宰羊摆席。这三天是三月十四杀猪、修庙,三月十五摆席,三月十六这一天拿猪头到村头“老把头府”给老把头上供,还给老把头立旗杆、挂旗。棒槌营(人参栽培大户)更注重,东家给长工放三天假,顿顿吃席。辽宁宽甸县的部分参民们每年在三月十六这一天,一户一人排着浩浩荡荡的长队,带着香纸供品,爬山越岭,穿林渡河,举着松明火把,连夜走100多里地,到老把头死难地去请老把头回家过生日。给老把头过生日不仅口头流传于民间,吉辽黑三省东部山区的10多部地方志,包括《吉林通志》、《桦甸县志》、《永吉县志》都有三月十六给老把头过生日的记述。

人们不禁要问:老把头是否真有其人,是哪里的人,是哪个朝代的人呢?对于这些问题,通化师范学院的孙文采教授经多年调查考证给出了定论。

孙教授的调查是从广泛流传的一首诗着手的。诗云:“家住莱阳本姓孙,隔山片海来挖参,三天吃了个拉拉蛄,你说伤心不伤心。如果有人来找我,顺着古河往上寻。三月十六日。”经查访,该诗原刻在辽宁省宽甸县夹皮沟乡下甸子兴人洞旁边的石砬子上,传说是老把头咬破中指在大石面上写下的绝命诗。这里落款没有“孙良”的名字,只有时间“三月十六日”。按说夏天是挖人参的黄金季节,孙良留言诗应该在阴历六七月间,不应该在春天。根据现代人留密码的规律,一般都用自己的生日,这样看来,山民把“三月十六日”权当孙良的生日是合乎情理的。“孙良”这个名字,是老把头的传说里的名字,这也佐证了为什么把“三月十六日”作为老把头生日,原来是老把头题诗的日子。

循着诗中提供的“家住莱阳”的线索,调查者来到山东莱阳寻找答案,并在莱阳市穴坊镇富山村找到了孙良的家谱。经过认真考证,孙良是莱阳市穴坊镇富山村人,出生时间应在明末清初。

首先,《莱阳市志》记载了《孙良被奉为山神的传说》,除内容与长白山流传的故事相差无几外,绝命诗简直完全相同。而在富山村,这个故事代代相传,妇孺皆知。两地相隔几千里,跨海隔山,经改朝换代,日月更迭,沧海桑田,传说内容相同,人物形象高大、丰满,这为判断“孙良就是老把头,就是莱阳人”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其次,据《莱阳市志》载,1643年(崇祯十六年)、1661年(顺治十八年),莱阳先后发生清兵陷城和反清起义兵祸。1667年(康熙六年)、1668年(康熙七年)、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莱阳发生过雪灾、地震、大饥荒等自然灾害。这些记载为我们描绘了明末清初莱阳民不聊生的场景,也应该是孙良等闯关东的主要原因。

第三,《孙氏族谱》成为判断孙良出生地和年代的重要依据。族谱序说:“夫况我孙氏族大人多,近居异乡者有人,远出口外者有人,远出关东者又有人。”谱中强调了“远出关东者又有人”既印证了莱阳孙氏家族闯关东历史久远,人口众多,也说明闯关东的孙氏族人中有重要人物产生过重要影响。这个产生过重要影响的重要人物,在明末以后的东北历史上,唯有孙良最耀眼,最显著,影响最大,此外再无他人。

第四,老把头孙良应为明末清初人。一是有众多长白山地方志、民间传说做依据。有一则传说称老把头救过罕王努尔哈赤。罕王登基坐殿之后,依照他回想的样子,画了一张“老把头”的图像,还在山上盖了庙,塑了泥像,封他为山神,掌管长白山。后来,康熙帝领兵马到长白山游猎巡边,听说了老把头的事,为了不忘老把头对他祖先的恩情,在老把头的塑像身上披了一件黄马褂。抚松县原有老把头庙中,老把头塑像身上确实披黄马褂。这就客观说明,孙良这个传说人物早在努尔哈赤之前就已成神,并且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尊重和尊敬。二是有《孙氏族谱》推断为依据。通过族谱判断,第十一世孙凤奥生有二子,长子善,次子良,王氏,无嗣,这说明了孙良是第十二世,娶妻却没有后代。根据族谱推算,十二世孙良出生时间应在1620年左右,其主要活动时间就在明末清初。依据这个时间,同时印证了孙良就是闯关东采参死后成神的长白山老把头。此外,从史料上看,明末清初正是东北人参业的鼎盛时期。明朝、女真、朝鲜与许多民众争相采挖人参,因而出现了冒禁闯边的“登莱之民”。这个时期即是“有偷采人参者,将带至头目斩决,余众治罪”和“采参处如遇汉人一概缉捕”的禁令最严时期,也是汉人“每私往觅之(参)”的最初时期。此外,近两年中国人参博物馆在民间发现并收藏了老把头、山参王、园参王三尊木雕像,帽子、发型和服饰都不是满族的,而是更接近明朝人的特征。最有说服力的一点是,珍藏园参王木雕像的盒子,据专家考证是宫廷制式,上面彩绘图案是《山参救母图》,这就更说明长期以来包括宫廷、满族人在内的先民心目中的偶像还保留着明末时的形象。这也是判断孙良为明末清初人的重要文物依据。

好学生(2014-11-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