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巴渝舞应是阆中巴人独创的。据史载:“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远矣西土之人!」武王曰:「嗟!我有国冢君,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纑、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武王伐纣,阆中巴人带领巴人中的八姓部落同赴战场,一起宣誓。而且巴人英勇善战。如《华阳国志》所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巴人的这种前歌后舞,就是阆中巴人独创的传至至今的巴渝舞。阆中人范目带领巴人部落助汉王还定三秦。这次战争中,汉王亲自看到了巴人这种前歌后舞的战斗场面。汉王赞道:“此乃武王伐纣之歌也”。就是汉王的这一句话,极其深刻地说明了,助汉王还定三秦的巴人就是当年助武王伐纣的巴人。汉王既为天子,肯定知道巴人助武王伐纣前歌后舞这一回事。而现在他又亲临战场看到了这真真切切的实实在在的一幕。汉王的赞叹是由衷的。最可贵的是它历史地证明了巴渝舞是阆中巴人的。阆中巴人的巴渝舞后来不仅被汉王收入宫廷,作为了《武舞》。而且还传诸于后世。对于这一事实,在北宋史学家薛居正《旧五代史•卷一百四十四志六•乐志上•象功舞》中作了详尽的描述:“武舞郎六十四人,分为八佾。左手执干。干,楯也,今之旁牌,所以翳身也,其色赤,中画兽形,故谓之硃干。《周礼》所谓兵舞,取其武象,用楯六十有四。右手执戚。戚,斧也,上饰以玉,故谓之玉戚。二人执旌前引,旌似旗而小,绛色,画升龙。二人执鼗鼓,二人执铎。《周礼》有四金之奏,其三曰金铎,以通鼓,形如大铃,仰而振之。金錞二,每錞二人举之,一人奏之。《周礼》四金之奏,一曰金錞,以和鼓,铜铸为之,其色黑,其形圆,若椎,上大下小,高三尺六寸有六分,围二尺四寸,上有伏虎之状,旁有耳,兽形衔镮。二人执铙以次之。《周礼》四金之奏,二曰金铙,以止鼓,如铃无舌,摇柄以鸣之。二人掌相在左,《礼》云:「治乱以相。」制如小鼓,用皮为表,实之以糠,抚之以节乐。二人掌雅在右,《礼》云:「讯疾以雅。」以木为之,状如漆筒而弇口,大二尺围,长五尺六寸,以羖皮鞔之,旁有二纽,髹画,宾醉而出,以器筑地,明行不失节。武舞人服弁,平巾帻,金支绯丝大袖,绯丝布裲裆,甲金饰,白练盖裆,锦腾蛇起梁带,豹文大口布袴,鸟皮靴。工人二十,数于舞人之外。武弁硃翙,革带,鸟皮履,白练礻盖裆,白布袜。殿庭仍加鼓吹十二案。”这段记载证实了巴渝舞进入宫廷的事实。虽然它有了一定的规范和发展,但它却真正的是基于阆中巴人的巴渝舞。在后来的很多朝代,宫廷里都有“武舞”。这种武舞最基本最原始的就是巴渝舞。巴渝舞是阆中巴人的骄傲。也是今天的阆中人的骄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