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峰楼的最后记忆 —阆中

家乡区县: 南充阆中市

 旧时阆中城区有许多古楼,修建得十分美丽壮观,古有“阆苑十二楼”之称,可惜由于年久失修和其它各种原因,现在原地原物保存下来的仅有华光楼和南街上的火神楼两座古木楼了。前两年市人大常委王萌副主任在浩若烟海的中外历史文献中搜索到了一张百年前由旅阆英国人拍摄的一张连峰楼的老照片,虽然现在的中青年人多已不知道这座曾与华光楼隔江相对的古楼了,但却引起了南津关和沿江居住的一些老人们的兴趣和对该楼的记忆。   原在南津关的老人中,亲眼见过,亲自爬过连峰楼,现在记忆清楚,耳聪目明,仍能翻阅书报的只有周国清(95岁),党朝贤(86岁)两位高龄老人了,他们不但面对这张老照片感慨万分,而且还对阆中的历史文物的保护,发表了一些有益的个人见解。   两位老人分别对着照片,都能指出楼梯的位置,楼下原来立有石碑的地方,因为当年自己年纪不大,缺少历史文化知识,没有对石碑上的文字认真阅读或抄写记录下来,为今天无人可以准确说明连峰楼是在何时,由何人主持修建的而感慨万分。   老人们都准确地记得,连峰楼当年是南津关渡船行业公会议事的地方,常年由打更的水上更夫看管,楼下巷道还有两个贫苦的小孩栖身。在1936年前后由于长久失修,破损已经十分严重,党老清楚地记得楼顶的筒瓦上有钉子眼孔,是用钉子把筒瓦钉在木桷子上的,由于木桷子朽坏,他亲自上楼去捡过铁钉。到了1936年前后便已成了“危险建筑”危及到行人的安全,不久便拆除了。此后,渡船业议事便改在了邓全安的茶馆里进行了,由于有健在的老人的亲自见证,所以连峰楼的拆除时间是可以肯定的。   除了老人见证之外,还有几位曾经亲闻的,现在也已年过古稀的老人回忆,当年曾听老街上开过多年布铺子的谭怀生、谭孝发父子和就在连峰楼脚下做生意的谭孝顺等摆过的“龙门阵”,他们说“连峰楼的基脚和隔江的华光楼门洞,临江寺山门是鲁班老爷一墨线弹出来的,凡是阆中涨大水,遭洪灾,华光楼门洞进水,连峰楼脚便也要同时进水,县大老爷便是以这个标准作依据,向上报灾情,请求减免税赋和进行救灾的。”在这些老人们的传言中,在古代没有水平仪测水位高程的情况下,能隔江把两座楼的水平位置找准说成是“鲁班老爷来南津关弹墨线”,自然是摆的“龙门阵”,而作灾情依据等说,则是很可相信的。   亲见过连峰楼的高龄老人们,对当年连峰楼“夏秋与华光楼隔江遥遥相望,冬春由一道浮桥相连”的阆南景观至今未忘。   年过九旬,从小读过几年私塾,能识字看书报,十多岁当徒弟学生意、能打算盘、守商铺、当过店员、在商业场合干了一辈子的周国清老人因有这种经历,一生之中有机会和各种文化层次的人群接触,他听上辈人对连峰楼的说辞,现在还残留在他的记忆之中。一说是连峰楼是为壮阆南观赡而建:楼连两峰,东西相接屏若锦,道通南北,川陕一关图保宁。一说是在漫漫的古蜀道上,建高楼,以楼门为关门,凸显雄关,增加气势,旨在用关卡管控行人货物,便于征收税赋,且有保官道安宁之意。   解放前,奎星楼,华光楼的顶楼上原来塑的是魁星点斗。周老亲眼所见连峰楼顶楼上也是塑的魁星点斗!在南津关山上山下,嘉陵江南北相对的这样小的范围之内,建了三座高楼,塑的都是魁星点斗之像,在全国范围内未曾见过,这也是阆中特有的一个历史文化现象!是古代阆中人希望文运昌盛,文脉永续;也有说这三个魁星点斗是在祈求“连中三元”、“三元及第”之意,也是现在人们常说的“阆中科举文化”的一大特色。   期颐老人,是古连峰楼仅存的见证者,他们的记忆,确将变成连峰楼最后的记忆,他们深望在弘扬历史文化的时代,能够保留下来。个人以为老人们的期望合情合理,故予简录,提供地方史志工作者和情有所钟的朋友们参考。

兜兜一号(2014-11-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