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嘉陵江水道曾经的辉煌

家乡区县: 南充阆中市

 20世纪中期以前,阆中一直是川北地区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水运中转站。特别是在“蜀道难”的四川地区,水运是进出货物最便捷也是最经济的方式。当时,水深2米以上的嘉陵江长年保持着江面宽度120公尺-300公尺、航道宽度10公尺到15公尺、流速每秒0.5公尺-3.5公尺,这条黄金水道在陆上交通不发达的时代,保证了阆中的长盛不衰,一直延续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   "没货上广元,有货下重庆",这是当时贸易商人之间流传的一句俗语。解放前,嘉陵江的水上运输完全由私人经营,在阆中这个商贸中转站,催生了许多以水运业务起家的财东。   城南华光楼一带是当年水码头所在地,在这阆中的富贵红尘之地,每天江面上船舻相接,船头攒动,码头上万头汇集,喧闹叫卖之声通宵达旦。机房街、醋房街、皮房街、油坊街等如今已衰弱不堪的专门性街名,是水码头曾经繁盛一时的见证。   阆中人熟知的杜家大院,在当时就是一个货物的中转站。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店,而是批发货物的地点,其他的商铺都是在杜家大院买卖货物,再进行零售。院子里有仓库,有账房,还有客栈供南北商人休息、洽谈业务等。   一艘艘小船把皮革、猪鬃、井盐、丝绸送到上游的广元,再把煤炭、药材、布匹、皮毛、木材运下来,大船则将当地的莲花生丝、红鸡水丝、保宁醋、张飞牛肉及各种皮件、棉布、美酒、农产品载往重庆,再将内地时髦的商品拉回来。   那时,嘉陵江每天游动着名目繁多的船只,有"渠河船"、"南河船"、"古蔺船"、"堕笼子"、"黄瓜皮"、"麻雀船"、"三板船"等等,后期数量最多的是"燕尾船",载重从几吨到一二百吨不等。大船的橹很大,每条橹需要由10来个壮汉同时使力,有的大船竟装有4条橹。摇橹时,有专门喊号子的号工,头上包着白头帕、身上穿着白府绸和青布裤,职责相当于乐队的指挥,他扯开嗓子喊起川江号子,打着赤膊的船工们便整齐地附和着摇动船橹。   解放后,嘉陵江水上运输逐渐收归国有,1958年至1962年,航运公司(当时叫阆中专区运输公司)达到顶盛期,拥有员工3000多人、1000多船只,最大的船载重200吨左右。1976年至1985年,航运公司还保持过一段时间的兴旺,此后,由于陆上交通的快速发展,公司逐年萧条。随着嘉陵江航道的没落,昔日商贾云集的水码头迅速沉寂,实际上如今已不复存在。除了少量的客渡和旅游观光外,嘉陵江的航运功能已经基本丧失。

兜兜一号(2014-11-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