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余门拳

家乡区县: 四川省宣汉县

余门拳以其手法多变、短手寸劲、提砍砸压的特点,在全国很有名,被载入了《四川武术大全》,主要分布在湖南,重庆开县、云阳,四川达州的达县、宣汉、万源等地。相传,“余门拳”由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华佗创造的“五禽戏”演变而来,经历代相传,不断吸取各代名师的精华,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汉族拳术。明朝中叶已成为东乡县(现宣汉县)余氏家族世袭拳术,传到余有福已是余氏第八代了。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余有福不但继承了“五禽戏”中的绝妙功法,而且他还向其他门派名师求教,勤奋琢磨苦练,融会贯通,成为当地武艺卓绝的武林高手,闻名于宣汉。余有福既精于内、外两科,又是东乡县武术开派人物,当地向他拜师求教者甚多。因此,余氏家族世袭相传的武功,始传外姓,人称“余门拳”。我们翻阅民国《宣汉县志》、1994版《宣汉县志》、《南坝镇志》(1991版)、《四川武术大全》(四川科技出版社1989年版)等不少文献,都看到了余门拳的记载。从余门拳诞生至今,余门拳一直传承不断,在世间留下了不少的名师高徒。
由于宣汉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与外省接触频繁,南坝镇更是成了武林高手云集之地,也造就了丁宪章、郑道生、丁举高、席明成、席明义、李志荣等一代又一代的武林高手。源于“五禽戏”的余门拳在这里有上千年历史,最终成就了向平、丁承寿、丁宪章、丁奉高、郑道生、席明义、席明成、席明友等一代又一代的余门拳高手。余门拳因而享誉宣汉、开江、开县、万县、云阳、奉节、重庆、湖北等地。
余有福曾在东乡县南坝镇下场口泡桐树(现南昆大桥下边)设馆教徒,其中开江人熊学能和当地人向平、丁承寿、丁宪章成为“余门拳”的重要传人,熊学能是他的得意门生。赤溪(今宣汉县天台乡)董坪向平前往习艺,董坪到南坝30里路,向平来去走河坝,常在河边以手击石,以脚踢卵石,苦练19年,脚趾铲平,指甲全无,人称“九头狮子铁脚板”(《宣汉县志》民国版),以拳击柱而瓦落地,平地纵跃而上屋梁。向再传丁承寿,丁授其子先钦、先锡、先铨。先锡习练最好,先锡复传其子荣朝、荣谦、荣芹。荣芹即丁宪章。丁宪章,1883年生,自幼酷爱武术,继承嫡传秘诀,三十年代任川陕边防军国术教官,四十年代常在宣汉、达县、大竹、重庆等地传艺授徒,1953年卒于天台。丁宪章之侄丁举高12岁即随叔习武,得其真传,不仅将“余门拳”中各套路精华融为一体,而且有所创新,其套路发展为一马三箭、火盘架子(翻沉子)、大燕青、小燕青、连掌(四箭)、铲手、掺手、长锤、七星链、二路里虎链、马步双劈拳、支子、桅子拳、挂印封候等26路(《四川武林大全》载)。具有短手寸劲、借力打力、架势低矮、发力刚脆、手法多变、攻防严密、短小精悍等特点。
解放后,丁举高(原天台乡卫生院医生)系统地将“余门拳”传于外侄孙顾庆龙(四元)、曾孙丁耀庭。1984年,丁举高参加四川武术挖掘会议,参如四川省体委传统武术挖掘工作,1987年去世。与此同时,县体委在业余体校等开设武术训练课程。1992年宣汉县因余门拳被评为全国武术之乡,宣汉县代表队参加了历届全国武术之乡武术大赛等并获奖。

法鲨(2014-11-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