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涛渺渺有遗篇
长沙湾,古海丰历史文明的一幅绚丽画卷。
长沙湾,古称丽江浦,整个港湾分布于东经115°10’41”,北纬22°46’16”至东经115°13’46”,北纬22°46’50”之间连线内侧水面,即城区马宫牛鼻至鲘门斩头山之间的连线内侧至两溪闸之间。水域面积31.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6.9公里。长沙湾与高螺湾并称古海丰(含今陆丰)两大海口,这片神奇的土地共同孕育了海陆丰的古文明。汕尾建市后,长沙湾成了海丰县与市城区共管的区域。
海丰地势背山面海,北高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河流均由北向南流注大海。海城东郊龙津河,发源于银瓶山,流至小金笼山合赤岸河及大小流河之水汇为三江水。赤岸河在海城东郊五公里处,发源于五马归槽山侧的蜡烛山,合流于青湖(今公平水库),流经陶河港口分为东溪、西溪。东溪经陶河、可塘、赤坑、大湖流入碣石湾。西溪流至鹿境乡汇入位于海城40公里处的丽江浦——长沙海口。
长沙湾拥有宽阔的岸滩,两岸广袤的冲积平原镶嵌着城区的马宫镇、红草镇和海丰县的梅陇镇、联安镇、附城镇,若将五镇用线相连,形如一只巨大的烟斗。千百年来,历史老人嘴叨烟斗,薄唇轻啜,引发波涛阵阵,悠然一吐,烟圈儿飘荡碧空化为白云朵朵。历史老人便在一吸一呼间向人们讲述了它曾经拥有的古老诗篇。
长沙夜雨、丽江月色、海门潮声,海丰古八景长沙湾竟拥其三。是大自然的垂青?抑或是古人的钟爱?
长沙夜雨
长沙夜雨,古称于城区马宫镇长沙村海岸长长的沙滩处。据《长沙村志》载: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长沙村建居时,有一位奇异老人,银须冉冉,童颜鹤发,仙风飘逸。日间不知寄居何处,夜间则独坐滩头,闭目打坐,不言不语。没有人知道老人姓甚名谁,来自何方。每当夜里下起雨的时候,村民便想起独坐滩头的老人,想请他进屋避雨,而每每此时,老人却全无踪影。长沙夜雨“人无影”、“雨无踪”的传说便一代代传下来。
其实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旧时的长沙村海滩宽阔,满是微沙,夜里阵风吹来,扬起微沙落在屋顶、船蓬和树梢上,淅淅声响,让人误以为是雨声。
海雨昏黄忽起风,霏霏长夜乱鼓蓬。
浅滩鸥鸟眠难稳,孤岛渔人梦未终。
影尖流出疑电闪,声闻淅沥出林丛。
晓来不见郊原湿,知是沙尘作雨同。
这首题为《长沙夜雨》的七律,巧妙地写出了夜雨的成因和情趣。
尽管白云苍狗,沧海桑田,可长沙夜雨的传说却一代代地传下来。
丽江月色
丽江,源出莲花山,流经海丰县城龙津河,汇入黄江,环绕鹿境乡出长沙湾入海。每当月色初上,河水碧清,月色溶溶,微风吹来,水上鳞波荡漾,尤如金龙戏水,让人赏心悦目。
历来歌吟之作也不少:
(一)
横披素练水晶乡,万户蟾光桂芷香。
何处兰舟吹短笛,孺歌月下咏沧浪。
(二)
玉蟾此夜映波间,万里无尘水自闲。
楼下不知人耐坐,一声秋笛过晚上。
(三)
萧疏暮霭垂零露,清质临流树影低。
共听风篁声寂寂,还怜江夜色凄凄。
长空众宿皆为掩,极目飞禽来定栖。
此夕扁舟乘兴好,也应绝胜棹剡溪。
海门潮声
今人对“海门潮声”究竟出自何地莫衷一是,有说大德港,有说长沙口,但大多数的人认为应是鲘门镇的海门之地,这里海滨沿岸密布礁岩,每当涨潮,潮声宏亮,气势磅礴,拍击岸礁,浪溅花飞,令人叹为观止。
对“海门潮声”一景,历来多有吟咏:
(一)
曾向钱塘江上过,广陵八月信如何?
海门雪浪排空拥,变化鱼龙激越多。
(二)
健骑奔驰万木摧,老龙鳞 岂轻回?
分明记得来时景,仿佛空山一响雷。
(三)
临海南山形势雄,灵岩任却浪涛冲。
吼疑水族鏖战急,响似春雷烈震塞。
起伏重重翻积雪,旋 飒飒函飞鸿。
幽沉洋溢随时变,天籁无穷满耳中。
“五叶莲石马”是长沙湾畔的又一处奇景。
民国《海丰县志》载:邑南五十余里,高四百丈,有奇峰如朵莲插海,面前九洲环列(九洲指:辰洲、亚洲、劳投洲、三洲、岳洲、虎头洲、燕洲、饭萝洲、兴洲——笔者注),如同九片翠绿欲滴的荷叶,错落有致地横列于“凌波仙子”面前,而长沙湾又恰如“凌波仙子”的舞带,飘舞于九洲之中。
在乌石莲西北部,有一处巨大的天然石壁,镶嵌于山峰之中,犹如一匹黑溜溜的骏马,立藏于“凌波仙子”脚子,当地人称此石为“石马”。古人对此奇山异石大为赞叹,并为之留下墨迹:
白马无鞍镇九洲,古人留下几千秋。
嫩草成堆难入口,细雨霏霏似汗流。
狂风暴雨毫不动,扬鞭挥打不回头。
虎来豹往无所惧,天地推荐永不休。
长沙湾的神秘,当数出土于红草镇山上大的巨形石雕马。有人说它是皇帝陵墓前的装饰;有人说这是明代海丰人为迎接“马皇后”省亲而刻的。但综观海陆大地,何曾有过皇帝陵墓?宋朝的端宗皇帝虽曾一度避难于此,但也只是匆匆过客。只遗下“待渡山”、“宋溪”、“宋师岭”、“宋王山”、“御宴潭”、“圣井”、“壮帝居”、“方饭亭”、“岩公亭”等一批后人凭吊的古迹。“海丰马皇后”的传说更属附会。
关于巨形石雕马的来历一直扑朔迷离,千百年来给人们留下解不开的迷。
读不尽的“三山”
海丰境内不乏名山。西北部的莲花山脉祖峰海拔1337.3 米,为粤东第一高山。列峰如莲,向南延伸为银瓶山。海城城北是五坡岭,西处有佛子岭,西北有明热洞、大安洞,再北是尖髫山脉。海城之东是大嶂山,东南五公里处是鹿境乡的小金笼山,西南40公里处是大金笼山,正南25公里处是双桂山。
长沙湾之山,不因巍峨、雄奇而胜,却因丰富的历史内涵而名。在长沙湾,让人读不尽的当数金龙山、炮台山、谢道山。 金龙山
金龙山,长沙湾畔最为凝重神奇的史篇。
位于城区马宫镇西北侧大海中的金龙山,属莲花山余脉,赤红的表土镶嵌着形状各异的花岗岩石,翠绿的马尾松树点缀其间,波涛中犹如鸡笼突兀,动静相宜,别有风情。在老百姓的眼里,山因形而名,叫“鸡笼山”,文人墨客雅称为“金笼山”,地理师则因此山置于丽江出海口而称之为“关拦山”。
“金龙山”之名则另有一段历史典故:据《海丰明嘉靖志》记述:“去邑东南十里,山曰小金龙山。南接长沙海口,山曰大金龙。距邑八十里,为县南镇。二山旧名大小金笼,宋端宗易今名。”原来,鹿境乡的小金龙山和长沙湾入海口的大金龙山,竟是皇帝赐名。
山名之易连着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南宋末年,偏安苏杭的宋室君臣为避元军追杀,宋端宗携宗室和宫眷从海路由浙入闽南逃广东。十几万大军,数以千计的舰船,到达粤东海面时,形势才稍转宽缓。队伍大多数时间驻扎游弋于丽江浦大小金笼山周围的水域上。“感时花溅落,恨别鸟惊心”,面对大片山河沦丧,宋端宗变得格外敏感。在他看来,金笼山之“笼”,笼子也,禁人囚兽之工具,乃不祥之名,于是便把“笼”易为“龙”。一来喻示宋军将似巨龙般腾江捣海,勇往直前;二者龙乃皇帝化身,寄寓自己将力挽狂澜,收复山河,稳坐龙椅,大小金龙山就在宋端宗的这种心理下而改名。
兵败如山倒。历史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宋军在出师长沙湾一路抵新会崖门时,宋端宗因染病驾崩,宋军也终为元军所败,陆秀夫背着继位的末代皇帝赵昺跳海自殁,以身殉国。山川易名,终没能改变宋室灭亡的命运。
炮台山
炮台山,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军事价值载入史册。
海陆丰面临南海,地处惠、潮官道要冲,历代皇朝均于陆路险隘设置关城,海防要地则构筑烟墩、炮台,以图保境安民。单海丰县境内而言,计明清两朝就修筑烟墩12座、海防炮台24座之多。
长沙湾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沿长沙湾水道北上可进黄江,达赤岸、公平;进丽江,可抵鹿境诸乡,溯龙津河而上可直达海丰新市至龙山。通过马宫港穿越东西溪,可直航各地港口。如果查阅来自卫星拍摄的电子地图,由“宋溪”首尾衔接的东溪、西溪便会成平倒“S”出现在你的眼前。
据考证,早在宋代,长沙湾畔的马宫镇埔埕乡北山村北面山脚处就建有“倚壁虎”炮台。炮台面临港湾,帆船可通坎下城、捷胜等地。该炮台沿用至元代。现遗存的炮台墙基长宽各20米,面积400平方米。明代以后,港湾冲积成平地,炮台迁址于石龟山旁,称为“石龟炮台”。清嘉庆九年(1804年)海丰县令张再瑛把原在长沙村北侧的“石龟炮台”迁至长沙海口炮台山,建成“长沙炮台。”
炮台山东距长沙村0.5公里,西北临长沙湾,西侧约2分里是大金龙山,是丽江出海口处,水路直通海丰县城,地处海防军事要冲。长沙炮台配置海防火炮10门。炮台和兵营建一道围墙圈护,平面成椭圆形。东面长50米,南北宽40米,面积2000平方米,依山临海而建。墙高5.2米,均用花岗岩石砌筑。南侧山坡高处建瞭望哨房一座,山坡东西两侧各建一座营房。东墙设大门,门顶石匾额刻“镇海”二个大字。沿内墙也有一通道可通7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