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杏林姓氏杂谈

家乡区县: 厦门市集美区

杏林陈氏
陈忠,原籍京兆府万年县洪故乡胃桂里。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与子陈邕被谪。入闽后居兴化枫亭井上。旋迁漳州南驿南厢山。卒赠鄂国公。父子均在漳州逝世。而陈忠之长孙陈夷则,唐德宗时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创觉性寺。后为求隐居生活,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率其家族至嘉禾岛(今厦门)定居。成为颍川陈氏以陈忠入厦始祖的世系,其后裔遍及闽台粤港澳及缅甸和南洋各地。
陈忠是继开漳圣王陈元光入闽开发的另一支世系的始祖。而陈忠是陈元光的堂侄,即陈忠的高祖陈岩之父陈霸图,与陈元光之高祖陈霸汉,是同称陈准为高祖。
以颍川陈氏世系分布于泉州同安、厦门各地。杏林地区的西滨、西亭、前场(瑶仔、市头、石厝)、内林(丘厝)、曾营(洪埭头、登瀛)等是陈姓繁衍集聚之地,其世系大部分从厦门殿前村陈姓先祖陈弘锐(国子监生)所生五子(拱、宝、?、喜、隆)分系到杏林各地。其廿六世陈兰次子陈增保(号应远)到杏林西亭开发,为西亭陈姓始祖。
锦园林氏略考
林氏出自予姓,黄帝裔孙,比干之子。
林禄,字世荫,为长林四十七世。生于晋太康十年(公元289),晋惠帝时仟安东琅琊王府参事。怀帝永嘉初,随琅琊王司马睿南渡镇建业(后改为建康,今南京)。永嘉五年(公元311)立下战功,迁招远将军,散骑常待。时五胡乱华,西晋愍怀二帝相继被俘,林禄佐司马睿郡位建康,为东晋元帝,任合浦太守。明帝泰宁三年(公元325)奉敕镇守晋安郡,举家迁居晋安(今福州市)。成帝咸和二年,苏峻、祖约叛乱,禄奉命讨伐,建立功勋,披肝沥胆,匡扶晋室,历元、明、成、康、穆五帝,为五朝良佑。穆帝永和十年(公元356)卒于官,封晋安郡王。墓葬温陵九龙岗(惠安县涂岭),为闽林开基祖陵。郡王遗嘱:凡我子孙为官者,必须视民为父母,如子孙;必须以善为先,功德第一。其后子孙为官者,皆尊祖训,亦代有显贵达官。积功德殊佳者甚众。
自林禄开闽至玉童、玉珍。历八世。经东晋、宋、齐、梁四个朝代,英才辈出,累世佐王室,晋爵封侯,有一王、二侯、九将军之誉,即林禄为晋安郡王。二侯:林景(禄之长子闽林二世,下同)东晋成帝咸和五年(公元330)授通直郎,后平南有功,授镇将军,封桂阳郡(今湖南郴州)南平候。林缓(景之长子三世)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7)有战功,授远略将军,封桂阳郡开国侯。九将军:晋有武威将军林暹(禄之次子,二世),散骑将军林详(景之次子,三世),雄占将军林靖之(五世),定平将军林伟之(六世),右殿将军林长萧(七世),安远将军林玉童(八世),右殿将军林长宾(七世),梁有征北将军林玉器(八世);西平将军林玉象(八世),其后奕世簪缨,显耀闽浙,名留史册。
自禄公入闽后,历东晋、南北朝、隋、唐、北宋、南宋、元、明、清至今一千六百六十多年。晋有名藩,唐有“九牧”之荣,双阙之誉,北宋以来有著名诗人林和靖,天上圣母林默娘“马祖姑”(禄公第22代孙女),有虎门销烟(公元1750年)民族英雄林则徐。近代更是英雄辈出,有忠心护国的林兰友,有高尚民族气节,慷慨捐巨资“二百万两银元”建海军的林叔盛,有黄花岗烈士林觉民等七人,有头可断,血可流二七大罢工工人领袖林祥谦烈士。
曾营曾、陈二姓的略考
曾营居民委员会由曾营、洪埭头、吴仔尾三个自然村组成,总人口近二千人。曾、陈、谢是该居委会的三大姓。曾营南临西港,北接内林,东靠高浦,西连马銮。历史上原属泉州府同安县,宋为安仁里,统于明盛乡十四部。民国末至解放初为同安县灌口区,一九五八年底划为厦门郊区的杏林公社,大跃进期间曾营辟为厦门市的工业区,行政管理体制几经变动,现属杏林街道办。
曾营亦称“登瀛”、“扎营”,因曾氏发祥,改“扎”为“曾”,称“曾营”,以纪念曾氏家族的发祥地。曾营曾氏一世祖曾公英,于元朝初从泉州的龙头山迁移至此,属龙山派系,是厦门曾厝安曾氏一世祖曾光绰的胞兄,至今已600多年了。世界曾氏宗亲总会出版的“曾氏会讯”第35朗,内有一段较为详细的记载;“曾邱一家:盖闽南曾公亮公14世孙曾明,字永在,号迁荣,入赘福建海澄丘氏,生四子,分祧二氏,其后均奉宗圣公为一派祖(注:即孔子的门生曾子),故龙山曾氏与邱氏为通婚,其后世繁众,此曾邱一家之源也。盖男为曾氏,其后邱氏者,生前姓邱,卒后仍以曾公称之。”现曾营曾氏亦有如此传说:曾姓入赘邱家,娶邱氏为妻,所生子女,分属两姓,以照顾两个“邦头”。记载与传说基本一致,现在曾营曾氏与新?邱氏同属龙山派,其昭穆(字行)两姓一致。今在台的曾氏达21万之多,是台湾省的第26大姓,其中以龙山派的曾氏为最多,分居台北、基隆、新竹、高雄、彰化、嘉义、南投、宜兰、花莲、台东等地。
曾姓是曾国诸侯的后裔,源出自姒姓,是以封地名命名的姓氏。夏帝少康封小儿子曲烈于(今山东苍山县西北)。国在公元前567年被莒国灭掉,太子巫逃往鲁国,字去掉“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不过现在国内外很多曾氏后裔,都尊孔子门生曾子为“宗圣”,并以此为曾氏始祖。龙山派曾氏40字昭穆,第一字“奎”已是曾氏始祖之第六十六世了。
曾营陈氏来自广东大埔,一世祖陈均用,号敬轩,是颍川陈氏始祖陈实之109世孙。陈均用生于明正统庚申年(公元1440年),于明代中业迁入现在的曾营,至今已500多年,传至26世。为了与曾氏的“曾营”有所区别,自号“登瀛”,“瀛”为浩大海洋,即登高望海洋之意。吴仔尾的谢姓是海沧石塘谢氏的分支,是石塘谢氏始祖谢东山的后裔。(陈海龙)
高浦村高、郑二姓的由来
高浦村民委员会,由高浦村独立组成。村南朝四港,与宝珠屿遥遥相望,北接内林、杏林两村,东与集美镇相对,西与曾营居委会为邻。1993年底,总人口近4000人。高姓1800多人,郑姓1300多人,是高浦的两大姓,陈、王占少数。

杜仁与马銮杜氏
马銮村民委员会由马銮、后尾、碑头、岑尾、扶摇五个自然村组成,总人口近4000人,其中马銮、扶摇两个自然村以杜氏为主,人口近2000人。马銮西与西滨村为邻,东接曾营居委会的吴仔尾,北面是杏林工业区。历史上归泉州府同安县管辖,宋为安仁里统于明盛乡,清及民国期间为安仁里十六都马銮保。
马銮村名相传是该村杜氏始祖杜仁命名的,一直沿用至今。据晋安杜氏族谱记载:宋末,杜仁偕兄弟随父杜浒兵败相失,由漳至泉同安县之安仁里滨海而行,马铃忽坠,勒缰收铃,见三峰?立,两屿插鬓舞自仙旗,见东南蜿蜒二十余里长江贯虬环绕其前,乃叹曰:此可聚族为子孙长久计殆。逐卜居弥之为“马銮”。
马銮杜氏始祖杜仁,字果裕,浙江山阴杜衍(字世昌)之第九世孙;什拨俊之长子,宋末因战乱与其昆仲失散而逃荒定居于马銮,至今已逾七百年。自一世祖杜衍至今已传至37世。子孙播衍国内外众多地方,厦门的寨上、殿前、高崎及灌口的杜埭、杜行、本区的山后张、扶摇等村的杜氏都是马銮杜氏的分支。其昭穆(字行)自杜衍26世起自定16字:昭、兹、来、许、绳、其、祖、武、亿、万、斯、年、受、天、赐、福。
1990年续修族谱时,又增定20字: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前后二次昭穆都是取自《诗经》大雅篇。
杜氏按1982年全国人口计算,排在第53位,正宗起源于祁氏,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周成王封唐国后人于杜(今西安市东杜陵),称为唐杜氏。周宣王时,唐杜国君桓,在朝任大夫,人称杜伯,后被周宣王无辜处死,其子孙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一支便以杜为姓。望族居京兆郡(今陕西长安东)。
马銮杜氏历代名人辈出,其一世始祖杜衍,字世昌,为人洁廉自克,事君以忠,牧民以惠,宋封祁国公,死后追赠司徒兼侍中谥正献;七世杜范,字成之,曾为宋朝右丞相;近代旅居香港的马銮杜氏第卅世孙杜四端,名德乾,字四端,是一位一生积德行善、非常热心公益事业的殷商,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他带头集资三千六百元,在马銮村创办全市第一家纺织厂。曾获黎元洪大总统特奖四等嘉禾章。

高浦张姓迁居台北
1995年夏,台湾台北县树林镇张姓后裔回祖籍地高浦村寻根。张姓在高浦已所剩无几,对其来龙去脉更是鲜为人知。使之高兴而来,扫兴而归。过后,笔者查阅了一些有关张姓资料,并初步进行调查考究,基本理清了高浦张姓之渊源,特粗略整理如下,以供今后深入研究之参改。
明时,高浦族聚有高、郑,张、陈、粟、王、朱、周、林、方等10姓,其中张姓当年也算望族大姓之一,其开基始祖张秉浩,祖先原居同安的浯州(即今之金门),明嘉靖期间,倭寇作乱,张明敦同二兄乘夜扶父柩逃于漳州府乌礁洲头乡,倭寇难平,其三子张秉浩复归泉州府同安县鹤浦十四都安仁里,卜地于高浦十字街筑舍而居。(今十字街尚在),卒后葬于马銮道昔山下西边社后的“鸡母寿”(地名,今已无人能知)。
张秉浩,为邑痒生,娶妻陈氏,独生一子,名宠舜。宠舜妻刘氏,生四子,分成四房,长房、二房、四房分居下店,三房怀瑜留居高浦。怀瑜娶妻杜氏,生一子,名恪质。恪质娶妻苏氏,生九子,长畅、次兴、三福、四禄、五寿、六全、七七子、八八婿、九九使。至此,高浦张姓始编昭穆(字云)共28字,景、万、继、兆、有、光、明、晋、世、衣、冠、百、代、成、振、盛、安、斯、辉、上、国、金、玉、传、昌、永、奠、绵。
九使、恪质之九子,讳景耀,字元晖,乳名九使,又名尾生。生于崇祯壬申年(公元1632年)11月14日,卒于康熙戊寅年(公元1698年)6月13日,娶妻周氏,生二子,长素峰,次毅果。素峰,讳万智,字守愚,名文,别号素峰。据张九使的“皇清待赠国学痒生张府君墓志铭”记载:“公魁梧奇伟卓荦不群弱冠探芹入国学慷慨尚义推重乡闾壮年以后家啬然诗书之志久而弥笃量衣节食择师课子文行之士雅结同心其嗜学有足多者里有争竞力为排解几诸远迩糜不愧服,娶杜孺人勤俭明理与公表里所谓君子好逑者也”。
从编昭穆始,九使为一世(其前另有四世,未编昭穆),传至第五世有张有带,于嘉庆18年(公元1813年)4月16日偕弟有杏及有杏之子广厚到台湾经商,成为高浦张姓迁居台北县树林镇的开基始祖。此后,张氏陆续移居台北。在台北披荆斩棘,克勤克俭,同心协力,筚路蓝楼,创建家业,其坚苦卓绝,可想而知也。
张姓赐姓之始挥公,相传乃黄帝第五子,为第三妃青阳氏所生。挥公随帝征岂尤于逐鹿,偶现流星如事弧棱弦,而发明弓矢献于帝,蒙帝嘉许,赐以长弓为姓,受封邑于河南清河郡。传至宋张伯记,镇守漳州,举家于此,成为张氏入闽之始。后因避元祸,而分散闽粤各地,各支流衍派遂滋繁昌盛于各处。据此高浦张姓应是入闽始祖张伯记之分支。
高浦张姓移居台北,至今已184年,目前传至8代,现各房子孙人才辈出,分居台湾各地,甚至员笈海外,成家立业于外邦,孝友谦让,光耀门楣,显扬家声,为他姓所称道。

wm23G2AO25DT(2014-04-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