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百年前,在梅县龙文乡(今属梅南镇),有一位饱读诗书、忧国忧民的耿直之士,毅然首倡,破除愚蒙,拆庙宇、建校舍,创办龙文公学,开创了山乡教育新纪元。这是一位身经晚清、民国、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推动者和见证人,他关心民族命运和人民疾苦,积极投身辛亥革命与抗日救亡运动,毕生践行教育救国的理念,同时又勤于治学,著作等身。他既顽强地坚持传统,又大胆地破旧开新,既淡泊于名利,又谆谆扶掖后学。这位人如其名、既“古”且“直”的客家君子,就是梅南中学的创办者——古直先生。
爱国志士: 摩挲宝剑思投笔
古直,字公愚,号层冰,清光绪十一年(1885)生于嘉应州程乡县龙文乡的滂溪村。幼承庭训,熟读唐诗及四书五经,先后拜当时名宿兴宁罗翙云、梅县谢吉我先生为师,养成了正道直行、关心时势的秉性品格。
1906年,当同盟会元老谢逸桥、温靖侯在潮州和嘉应州开展革命活动时,年方21岁的古直已在梅城正式加入了同盟会。此后数年,古直成为松口体育传习所的学员和梅城革命团体“冷圃”诗社、进步文学社团“南社”的一员干将。古直在《冷圃曲》一诗中曾写道:“忆昔结交少年日,意气相倾在胸臆。风景山河感慨多,摩挲宝剑思投笔……”1911年著名的黄花岗起义失败,七十二烈士中的周增、饶辅庭等都是古直在松口体育传习所的同窗。古直为此赋诗感事:
滚滚珠江水尽冤,
巫阳不下复何言?
亡胡天意终宜验,
思汉人心信不谖。
有限遗民谈往事,
无多老泪洒中原。
黄花消息教难问,
死抱枝头为国魂。
这既是对牺牲烈士的凭吊,也是伫立于浩浩荡荡的革命大潮中的古直对自己的期许。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古直等“冷圃”社友积极参与策划嘉应州起义,光复梅县后任梅州军司令部秘书长,嗣后出任汕头同盟会机关部秘书长,筹办《大风日报》,旨在“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成为广东讨袁的先声。这一时期的古直,先后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并在粤西封川、高要等地担任过地方官。值得一提的是,古直在此后逐步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思想。他曾慷慨资助同乡后辈熊锐赴法国勤工俭学,熊锐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在巴黎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古直因此开始对共产党的主张表示了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后,古直写下《攘倭行》、《殉宝山》、《祝空军》等诗篇,并受蔡廷锴军长之托为上海保卫战中誓死捍卫国土的十九路军死国将士撰写碑文;1940年,他又受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之请托,为长沙大捷撰写《长沙会战纪念碑文》,以浓重的笔墨表达了对抗日将士敬仰与缅怀之情,极大地鼓舞了中华儿女联合抗日的信心。
在故乡期间,古直或积极宣传鼓动革命,或多方掩护进步人士,倡议建立“村自治联防组织”,积极开展抗日民主运动。不久,日寇派军队进占汤坑,意欲直扑丰顺和梅县。梅县当局惊慌失措,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对策,古直当即慷慨陈词:“兵来将挡,何足为惧?我们梅南各乡是不怕的,我的学生胡一声、陈劲军等早已准备好了武装,日寇打进来时,我们即上山打游击,重建九龙嶂革命根据地。我已打好被包,谁愿意抗日打鬼子的,请跟我来!”古直一番话,掷地有声,充分表现出一位爱国志士的铮铮铁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