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血缘之迷

家乡区县: 广东省兴宁市

客,从偏旁“宀”来看,表示与家室房屋有关。客,外来者,寄也,非原住者。本义“寄居,旅居,住在异国他乡。《说文》段注:“字从各,异词也。故自此托彼曰客。引申之曰宾客。”唐代李朝威的《柳毅传》有:”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徐光启的《甘薯疏序》有:“客莆田徐生为予三致其种,种之生且蕃。”白居易在其《雨夜有念》中有写:“吾兄寄宿州,吾弟客东川。”以住有客边之说,意指暂寓别人家里。客纲客纪的意思是指经常出门在外者的法度经验。客寄指寄居客地人家。以客礼相待,《战国策》有:“孟尝君客我。”

客家,是古代中原人的后裔,是中化大家庭中的一个宠大的民系共同体,是中华民族中重要的一员,是在中国的历史程中形成汉民族内的一个特别的民众群落,它具有自己的显著特性,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怀群体,曾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的说法。

客家从何而来呢?
客家民系的形成由来已久,而且人数众多,它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自秦汉以后一千多年间,尤其是在两晋至唐宋时期,由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中原,这些饥饿、战乱等原因,使大批中原汉人人被迫离开黄河流域而向南迁徙,数量超百万之众,先后历经了五次大的迁徙。由于平坦地域已栖居有人,山陵地带便成为他们的安家之选。形成若干支系,进入赣南、闽西、粤东北山区。这些中原汉人,与古越族后裔畲、瑶等土著居民杂处,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创造出一支与中原文化相通、又具南方特色的文化,称为“客家文化”。这些南迁而来聚结于闽、粤、赣几省边缘区域的汉人,操一种植浓厚的中原古音,并杂夹江淮官话的语言,又与当地原住民语言有些杂交,称为“客家话”,讲这种话者称为“客家人”
对于客家人历史源流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叶。诸家对客家的研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呈现出了百家之争鸣,按照他们发表的论述时间为序,略有以下几种观点:
1、“中原最纯正的汉人后裔”说。
2、“土著”古越族”说。
3、“源于整个古中原地区”说。
4、“南方各民族融合”说。
5、“汉族与土著融合”说
综观所有学说,客家人的要在中原已是众所周识。
客家人在漫长的自北向南(闽、粤、赣地区为主要迁居地)的移民运动中,逐渐产生了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即客家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它是中原文化的延伸和扩展。客家文化成为客家群体的识别标志,并且成为客家民系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力所在。简言之,如果没有客家群体,就不会有家家文化;如果没有客家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客家群体也不可能逾数百年风雨仍具有那么强大的生命力。

SuRui(2014-11-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