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东源县委、县政府坚持实施“工业立县、农业稳县、旅游旺县、旺城扩城、教育强县、和谐稳定和固本强基”七大战略,积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全县规划分为三个经济片区:
万绿湖
万绿湖[6]
205国道和高速公路沿线乡镇为工业经济区,重点开展招商引资,发展外源型经济;东片乡镇为资源经济区,重点利用当地矿产资源进行深加工,发展内源型经济;万绿湖库区乡镇为生态保护区,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和生态旅游业。努力打造工业大县、旅游强县、生态名县;以打造“后发东源”为目标,抢抓国际产业和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推进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多年财税综合增长率排在全省67个山区县的前列,六项主要经济指标综合得分名列河源市前茅的目标。[7]
2010年,东源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9.55亿元,比上年增长(下同)1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17亿元,比上年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33.21亿元,增长17.0%,第三产业增加值16.89亿元,增长11.6%;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7亿元,增长18.0%,财政综合增长率在全省排名第48位,与上年比前移12位;实现工商税收5.27亿元,比上年增长32.7%,其中乡镇税收4.72亿元,占全县总税收89.6%,有8个乡镇税收1000万元以上。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4%。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次产业比例由2009年17.3∶53.2∶29.5调整为2010年16.9∶55.1∶28.0;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旅游产业不断壮大,农业稳定发展。[8]
2011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73.6亿元,比上年增长(2010年不变价,下同)1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3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40.0亿元,增长22.2%;第三产业增加值21.3亿元,增长10.5%。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亿元,增长36.6%,财政综合增长率在全省山区县排名第16位、全市排名第3位。实现税收收入7.3亿元,增长31.3%。实现利用外资3000万美元,增长48.4%。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一二三产业比例从2010年的16.9∶55.1∶28.0调整为16.7:54.3:29.0。实施富县强镇战略成效初显,有10个乡镇税收超1000万元,其中仙塘镇、涧头镇实现超亿元目标。[9]
农业
东源县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红薯、玉米、小麦、蚕豆、豌豆等。[10] 东源县(区)经济作物种类较多,种植历史悠久,主要有花生、甘蔗、大豆、木薯等。[11]
水稻 是东源县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40万亩。
东源县农业生产
东源县农业生产
通过不断推广优良品种,应用规范化栽培技术,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水稻产量逐年上升。1999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44.17万亩,总产20.85万吨,总产首次突破20万吨大关。2001年开始,实行农业结构调整,扩大经济作物种植,调减水稻种植面积,全县水稻总产稳定在18万吨以上。2004年晚造由于受干旱和寒露风影响导致减产,水稻全年种植39.22万亩,总产15.7万吨。[10]
红薯 1988年,全区种植面积5.1万亩,总产5109吨,亩产仅99公斤(5∶1折稻谷计算)。1989~1991年,每年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亩以上,亩产增至117公斤。随着红薯品种的不断改良,推广先进技术,1997年亩产达到297公斤,总产首次突破1万吨。2001年亩产307公斤,总产达1.4万吨,是历年红薯亩产最高的年份。[10]
玉米 1988~1990年,郊区玉米种植零星分散,多种于輋坝地及菜园地,种植面积和产量较少。1990年种植面积8631亩,亩产53公斤,总产456吨。1995年开始,东源县组织实施省人大“一乡一品”议案项目,分别在灯塔和黄田镇建立1000亩以上玉米高产示范点。2000年,全县玉米种植面积4.68万亩,亩产226公斤,总产1.06万吨,为历年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最高的年份。2004年种植玉米3.37万亩,总产0.72万吨。[12]
小麦、蚕豌豆 1988~1992年,郊区小麦每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以上,总产1000多吨。1993年后,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减少,2002年种植面积仅1252亩,总产137吨。蚕豌豆种植以冬种为主,种植面积和产量比较稳定。蚕豌豆常年种植面积3.6万亩,亩产108公斤,总产约3892吨。[12]
东源县立足县情,积极推行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大力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经济保持每年递增6%以上。按照“抓龙头、办基地、创名牌、突特色”的工作思路,东源县形成了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望郎回板栗、仙湖茶、霸王花米粉、客家酿酒、蜂蜜等。
2009年,该县进入广东省40个产粮大县行列。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被认定为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县。实施东江上游特色水果产业带项目,共种植板栗、柠檬1.5万亩,建立板栗、茶叶、油茶、柠檬、药材等特色农业基地10个,全县水果种植面积达34万亩。新增两个市级专业镇,农业龙头企业增至31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至387家,带动农户3万多户参与农业开发与生产,户均增收2800元。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了绿保油茶、大叶山灵芝、康禾贡茶等一批名牌产品。
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6.75亿元,比2005年(下同)增长40.8%;粮食种植面积48.7万亩,总产20.05万吨,其中水稻种植面积41.8万亩,总产19.14万吨,亩产458公斤;人均纯收入6138元,增长58%。[13]
工业
1988年,郊区有工业企业168家,其中国有工业19家
东源县工业园
东源县工业园
,集体工业148家,其他1家。年工业总产值8131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6.2%。[5]
20世纪90年代后,东源县(郊区)逐步进行工业体制改革,县内工业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至2004年,全县工业企业形成多成分、多层次经济类型的工业结构。[14]
2010年,东源县实现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03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8.43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加大投入,完善工业园区建设,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全县工业园区规划面积50.5平方公里,年内已开发建设19.3平方公里,落户企业22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58家增至65家。[8]
2011年,新签约项目20个,合同投资总额72亿元。成功引进投资28.8亿元的道格拉斯陶瓷、投资20亿元的风力发电以及一批石英石、石灰石、瓷土等资源深加工项目,以石英石深加工、旋窑水泥、新型环保陶瓷等新材料产业集聚步伐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取得新跨越,实现园区工业生产总值60.4亿元。深圳盐田(东源)产业转移园被省政府正式认定为省级产业转移园。全年实现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21亿元,增长16.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4.9亿元,增长17.3%。[15]
8文化
编辑
民间艺术
苏围村历史上的民间艺术形式多样(猜字、唱山歌
客家世界客家名景——苏家围
客家世界客家名景——苏家围[16]
、猜谜、舞龙等),但大多数已失传。其中舞龙活动,在当地人的生活中时常“舞”起来,并作为时今乡村文化的一种特色展示在游客面前。[17]
据了解,苏围村的舞龙活动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当时苏家一些读书人在省城(广州)读书时,看到了广州和珠江一带的舞龙活动很热闹且很吸引人,学子们就凑钱买回了龙具,带回家乡,并教会家乡人,于是苏围村就有舞龙的习惯。明清时期,逢年过节,苏围村都举行舞龙活动。民国时期由于该活动耗费大的原因,改为每逢龙年,隔十二年进行一次活动。1950年全国解放初,为了欢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春节,苏围村破例举行了舞龙活动。后来,由于受社会经济影响的原因,30多年都未进行舞龙活动。1988年是龙年,苏围村在义合镇府和河源县文化局的支持下,恢复了舞龙活动。[17]
风俗民情
客家人有其极富魅力的风俗。客家保留的传统风俗,
东源县仙塘镇客家民居
东源县仙塘镇客家民居
大多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移民带来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客家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数民族,同时将其风俗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之中。又在与其他地区其他民系的交往中吸收了他们的良风美俗。加上客家人口众多,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18]
客家风俗的基本内涵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故颇具凝聚力,把客家民系始终凝聚在一起。客家风俗反映着客家人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宗教信仰和其他各种社会生活事项。或是对神明及祖先的祭祀,或是节日的叙情、娱乐和竞技,或是繁多的禁忌、服饰、生产……客家人在风俗中表达着“慎终追远”的思亲之心、对先贤丰功伟绩的景仰、对民族正气的崇尚以及乡党联欢和亲友款叙之情的抒发。[18]
随着时代的发展,客家风俗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有的仍传于民间,有些则过去曾在民间流行。其间,自有些带相当浓厚的迷信色彩,但作为风俗研究内容的一部分,仍有其文化和学术上的价值。[18]
地方特色
秧歌
顾名思义是插秧等劳动中唱的歌,所以,它最早是一种歌唱的形式,后来才出现了舞蹈和戏剧的表演形式。这三种形式和秧歌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地。有的地区将花鼓,采茶灯,旱船,竹马等民间舞蹈形式都泛称秧歌。也有的将高跷称为高跷秧歌,把一般的秧歌叫“地秧歌”。[18]
狮舞
狮子舞的中国民间舞蹈宝库中闪亮的明珠,1000多年来
南园古村
南园古村
,成为劳动人民最喜爱的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汀州一带的狮子舞在表演上有“文狮”和“武狮”两种形式。每年正月,舞狮表演者通常于城乡走家串户茯恭贺新春并献艺,表演后户主多以红包相赠,以示酬谢。“文狮”表演细腻,柔和而稳重,着重刻画狮子温驯而可爱的性格。“武狮”着重武功,技巧很高,主要表现狮子的威武雄壮、勇猛矫健。[18]
龙舞
闹龙是祝愿一年吉祥如意的活动和联系亲友的良机。汀州制作的龙体一般染成青色、黄色两种,分别称“青龙”,“黄龙”。有的在耍龙灯的同时,施放烟火,爆竹,看去火花四射,只见龙在万点火花中滚进滚出,显得金光灿烂,再配以喧天鼓乐,造成热烈的节日气氛。[18]
灯舞
元宵节的活动,以灯舞最多,各地称呼不一,有称“耍灯”,有称“箅灯”,也有称“闹灯”或“花灯”。长汀的“踩马灯”以反映爱情为主要内容,由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对舞。此舞蹈具有古朴、轻松诙谐的特点。“马灯舞”表演者多为少年儿童,表演者置身于马灯中段,将灯用绳挂在肩上,演出时有4人或8人列队。[18]
踩船灯
踩船灯一般多在春节,元宵节演出,各地的名称虽有所不同,但表现形式基本大同小异,如“跑旱船”,“荡旱船”,“打渔船”,“采莲船”,“花船灯”等。福建有些地区也叫“陆地行舟”,都是同一形式的“旱船”,只是在表现的内容和船形有所差异。[18]
九连环
又称“霸王鞭”,“打莲湘”。表演形式多是且歌且舞,曲调大都是本地区的民歌,内容多为表现男女爱情。它既有两三个人的小表演唱形式,也有边打边走各种队形和摆各种画面的集体舞;亦有持霸王鞭者和拿扇子、竹板等道具者同舞。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