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松书院,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名报恩寺。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参政周木改辟为万松书院。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曾在此讲学。清康熙帝为书院题写“浙水敷文”匾额,遂改称为敷文书院。现遗址尚存有“万世师表”四字的牌坊一座和依稀可见“至圣先师孔子像”的石碑等物。
万松书院,位于凤凰山北万松岭上 ,书院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名报恩寺。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参政周木改辟为万松书院。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曾在此讲学。清康熙帝为书院题写"浙水敷文"匾额,遂改称为敷文书院。现遗址尚存有"万世师表"四字的牌坊一座和依稀可见"至圣先师孔子像"的石碑等物。
万松书院位于西湖南缘凤凰山万松岭,始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万松书院曾名太和书院、敷文书院,是明清时杭州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广的文人汇集之地。明代王阳明、清代齐召南等大学者曾在此讲学,"随园诗人"袁枚也曾在此就读。清代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时,分别赐额"浙水敷文"、"湖山萃秀"。
2001年7月,杭州市启动万松书院复建工程,按明代建筑风格样式修复,规划面积5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书院主体建筑包括仰圣门、明道堂、大成殿、毓秀阁等。其中毓秀阁原为接待各地访问学者的处所,现辟有"梁祝书房",展现梁祝当年刻苦攻读、"促膝并肩两无猜"的场景。明道堂为书院讲堂,陈设展示中国历代科举文化。大成殿为祭祀孔子处,设有"孔子行教图"壁画。
为使万松书院能够完整地再现古代书院必备的藏书、祭祀、讲学三大功能,让游人对古代书院的教育形式有更直观、清晰的认识,2004年杭州市政府又投资增建讲堂——正谊堂及部分服务配套设施,其建筑风格与室内陈设风格与原有建筑一脉相承,即完整地展现了古代书院的风貌,又满足了现代旅游业的实际需求。增建部分已于2004年10月1日向游人开放。
2007年10月20日西博会开幕式晚会上,宣布了“三评西湖十景”的结果。万松书院被誉为万松书缘,成为新一代西湖十景之一 。
建筑
仰圣门
仰圣门是万松书院的主要建筑之一。“高山仰止”取自司马迁《史记》。“仰圣”即表示人们对孔子的尊崇和敬仰。仰圣门是提醒人们步入书院必须衣冠整齐、心怀崇敬的礼仪之门。毓粹门是中轴线上的第二道门。毓粹,意为培养有学问,有道德的人。
明道堂
是万松书院的主要建筑之一。古代书院承担着讲学、祭祀、藏书三大功能。明道堂即为万松书院的讲堂,现陈设工艺巨著《中国科举大观》。两侧厢房分别为居仁和由义二学斋。原为书院学生自习和住宿的场所。取意于孟子的“居仁由义,体用己全”,意为:一个人拥有仁义之志,就拥有了一切。
大成殿
即孔子祭祀处, “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是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境界。大成殿陈列突出“颂圣”以颂扬孔子的伟大思想与渊博文化。孔子像及四配享(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两侧墙面用壁画形式展示孔子行教图,分别是杏坛设教、读《易》有感、舞雩从游、泰山问政、子贡辞行、忠信济水、侍席鲁君、礼堕三都。并设青铜祭器。殿前设曾唯和颜乐二碑亭,分立乾隆和康熙御题手迹复制碑。
入口浮雕
正面展现梁祝同窗三载的场景,左边“拜师”体现了尊师重教的中国传统美德,右边“日课”是教者诲人不倦、学者孜孜以求的写照。
石牌楼
中间石牌坊正面书“万松书院”,背面书“太和元气”;左牌坊正面书“敷文书院”,背面书“道冠古今”;右牌坊正面书“太和书院”,背面书“德侔天地”。万松书院、太和书院、敷文书院代表了书院的三个时期。书院三座石牌坊呈“品”字排列意为:做人要有人品,为官要有官品。牌楼上祥云环绕,正面雕着双龙戏珠和梅兰竹菊,背面雕刻福禄寿图案。镂空雕刻演绎了传神的石雕技艺,让人惊叹于中国传统的艺术之美。
创办之初
创建初期,万松书院规模较大,主体建筑布局沿用官学“左庙右学”的形制。左边近山处有孔子殿。孔子殿系原报恩寺建筑,三开间,经修葺后焕然一新,是书院的祭祀场所。殿前有颜乐亭。高处建留月台和掬湖台。孔子殿右边,前有万松门,后有明道堂。堂为五开间,宽绰宏敞,为先生“讲明经义”的课堂。西廊两侧各有斋室五间,是师生们自习之所。初期,万松书院内部的组织机构相对简单,招收童生、监生、举人三类生徒;聘用博学鸿儒为山长、品学兼优的贤士为教授;初步建立书院的学规和章程。
书院名师
鲁曾煜
字启人,号秋塍,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改庶吉士。约乾隆元年至八年(1736——1743)间任教敷文书院山长,学识渊博,教导严谨,深受诸生爱戴。曾编纂广州地方志,在汴州、杭州等地的书院中任教。著有《秋塍文钞》、《三州诗钞》。
蒋 祝
字赓三,号省斋。祖籍安徽歙县,后迁居杭州。康熙五十九年(1720)乡试中举。雍正元年(1723)进士,以殿试第三甲二十七名改庶吉士。曾参与编辑《四库全书》。雍正三年(1725),因父病乞归,任敷文书院山长。后赴云南永昌府任职。
陆宗楷
字健先,号凫川,仁和人。雍正元年(1723),乡举第一,翌年中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告老归田后,乾隆初年间任敷文书院山长。先生博古通今,学识渊博。
张映辰
字星指,号藻川,钱塘人。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由翰林历任官兵部左侍郎、左迁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乾隆三十八年(1773)起任敷文书院山长。在任期间注重言传身教,治教有方。著有《露香书屋集》。据史书记载:先生立身行己,冲澹自得,不激不随,后进皆仰其风采。
赵大鲸
字横山,号学斋,仁和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官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乾隆四十三年(1778)前后任敷文书院山长。先生提倡后学,爱才如命,是一位德高望重而又博古通今的学者。在掌教敷文书院期间,苦心培育,因材施教,培育了大量人才。据《敷文书院志略》载,先生“识拔者如云蒸霞起”,他的学生吴云岩、叶登南等人皆为状元。
金 甡
字雨叔,号海住,仁和人。少时即以勤学著名。乾隆七年(1742)被钦定为状元,任侍讲学士。乾隆二十年(1755)起任太子詹事府詹事,辅导诸皇子。在詹事府十余年中,诸皇子
“皆重公之品学”。乾隆三十年(1765),奉命督学江西,次年升任为内阁学士,后升任礼部侍郎。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因病还乡。乾隆四十五(1780)年前后任敷文书院山长。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帝第五次巡临书院时,迎送有功,受到赏赐。乾隆四十七年(1782)病逝。他生平“廉俭方正,处事无巨细,井进有法度“。著有诗文数十篇。
李汴渡
字受之,号宝幢,仁和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进士。官至侍读学士。辞官归田后,任敷文书院山长,是书院历史上任职最久的山长之一。
王 昶
字德甫,号述庵,晚又号兰泉,学者多称兰泉先生。祖籍浙江兰溪,后迁居青浦县。他少年以颖异出名,博学属文,肄业于江苏苏州紫阳书院。体貌修伟。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二十二年(1757),乾隆南巡时召试为一等一名。后官至刑部右侍郎。乾隆末年曾访问江西白鹿洞书院并讲学其间。乾隆五十八年(1793),以老乞归,乾隆允许他于“来年春融归里”。于是他回乡后,取宅名为“春融”。
嘉庆元年(1796),被朝廷邀请参加千叟宴。嘉庆六年(1801),受浙江巡抚阮元邀请出任敷文书院山长,任期3年。后任诂经精舍教授。
王氏晚年主要从事教育、著书立说。生平博览群书,学有大成,著作甚丰。在主持敷文书院讲学期间,编撰了《天下书院总志》10卷,其稿本今存台北市中央图书馆。著有《春融堂集》。辑有《明词综》、《国朝词综》、《金石萃编》、《湖海文传》等10余种。王昶是清代著名的官宦学者,对浙江的教育作出过重大贡献。
马履泰
字叔安,一字定民,号菽庵,又号秋药,仁和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进士。官至太常寺卿,以言事罢归。与梁同书友善。性潇洒,工诗,善谐谴,爱花木嗜生果。以文章气节重于时。书宗唐人,古劲似李邕。中岁作画,涉笔即工,盖由学问、书法中来。山水苍率沈厚,自言:“吾画伹能作丑树顽石,自率胸臆,不悦时眼。”晚年任敷文书院山长。因博通经史,治教有方,从学者众,成名者也众。著有《秋药庵诗集》8卷。后任济南沥源书院山长。卒年84岁。
潘庭筠
字兰公,号德园,钱塘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官至陕西道御史。工绘事,兴至随笔作水墨花卉而已。嘉庆二年(1797),敷文书院重修后被聘为山长。学问广博,性情高洁,长斋学佛,喜从方外游。著有《稼书堂》遗集。
陈文述
字退庵,号云伯、颐道居士,浙江钱塘人。少以诗名。嘉庆五年(1800)应杭州乡试,督学阮元以《仿宋画院制团扇》命题,文述诗最佳,人因称为陈团扇。游京师,与杨芳灿齐名,时号“杨、陈。”官江苏江都县知县,多惠政、性孝友,与王昙、郭廖、查揆、屠倬交最契。又好修名人遗迹。文述诗工西昆体,晚年,复敛华就实,归于雅正。乾隆中后期任敷文书院监院,与齐召南相交甚契。著有《碧城仙馆诗钞》、《颐道堂集》、《秣陵集》、《西泠怀古集》、《仙咏》、《闺咏》及《碧城诗髓》,均《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