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提到的这种心态,实际上是一种行为风格,是你在日常情境中应对问题的一种固定的行为风格。
行为学派认为人们的行为是习得的,也就是说,凡是通过学习得来的某种行为模式,同样也可以通过学习去建立一种全新的行为模式,从而放弃旧有的行为模式。
打个简单的比方,过去的电视机如果图像不稳定,你可能会去拍一下它,拍它之后,图像变清晰了,下一次再变模糊,你会效仿第一次的做法,又去拍它,让它变得和你想的一样清晰,它又做到了。你和电视机之间,就建立了一种你们之间才有的默契,它不听话,你就拍它。这种拍电视机的行为就是这样学到手的。
换言之,你通过学习,分辨出如何做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的行为,以及获得应对外界对你提出的要求的能力。
我们在生活中,会学习到一些对自己成长有利的行为,比如自我管理、行为控制、承担责任、积极面对困难;同时也会学习到一些不利于自己成长的行为,比如逃避责任、无动于衷、自我放任、反应冷漠、退缩抗拒。
而你在人际关系中的害怕冲突、对权威的顺从、过于自我约束的表现,具有行为退缩的风格。这种行为风格的养成,跟你过去习得的经验是相关的。
所以在这里,做个猜测,不知道你从小和父母的交往是什么样的一个模式,父母对你的教育是否是训斥和说教,或者你是在社会环境中习得的这种退缩反应来面对问题。父母对你的态度如果是严苛的,幼小的你无法反抗,和父母的交往中就会不得不以妥协和屈从来保护自己不受到惩罚,也维护了父母的权威。或者是你在学校这样的环境中,不知道如何和比自己年长的人以及同辈交流,不得不学习到谦虚和忍让,以求平平稳稳不出差错。
这种行为风格一旦养成了,就有可能被类似的情境强化,跟亲朋好友、师长同辈、工作对象相处的时候,你都习惯性地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无法跟他们自如地交流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样的行为模式压抑了你的个性,降低你办事的效率,你也没能力满足自己的需求。
也就是,在需要你表现出应该有的行为(勇于表达不要退缩)的情境中,在你的行为系统中缺乏这种行为(勇于表达不要退缩),这个时候问怎么办?解决的办法就是重新建立一种适应的行为,把这个空填上。
如何建立起一种能让你自如地面对自身以外的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