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得“下班沉默症”了吗?

家乡区县: 汕尾市城区

文/施怡彤,摘自《渐行渐美—听怡彤老师聊职场》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莫过于你看着手机,我看着手机。”

这种情景说明人们对真实的面对面沟通意欲减少,更乐意泡在虚拟的社区世界里。真实世界里,大多数人选择了沉默。

调查显示:

59.6%的受访者认为导致“下班沉默”的原因是工作压力让人身心疲惫,难以兴奋;

52.7%的受访者认为长时间疲劳,使一些人形成了排斥感情交流的惯性;

40.5%的受访者认为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对陌生人客气,忽略亲友感受;

37.0%的受访者认为工作和交通环境太嘈杂,导致人们迫切寻求安静空间。其中,从事“劝人工作”和“技术性工作”的人易患“下班沉默症”。

笔者作为一名从事培训、教育和辅导工作者,对此感受颇为深刻。工作时充满激情,妙语连珠,反应敏捷,而一旦下课或者下班后,就不想多说一句话,大脑就如“死机”般运作缓慢,回到家里也希望多享受独处的时光,不作思考,可谓发呆也幸福。

分析下班沉默症的形成,归咎还是跟人的“倦怠——枯竭”有关,其中生理和情绪的枯竭程度加剧,造成沉默行为的宽泛化,简析原因如下:

角色问题:入戏过深,沉默加剧

角色是由戏剧表演中的“角色”一词发展而来的。从某种意义上,社会就是大舞台。职场中,每个人为了演好工作赋予的各种角色,避免过多的角色冲突、角色不明和角色负担过重,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个体心理上的紧张和焦虑。有不少的“下班沉默症”职场精英们每天被职场占据的时间超过8小时。笔者所处的CBD办公区域,晚上9点,灯火通明的办公室数不胜数。工作时间越长,工作角色越入戏。这种情况往往就是角色负担过重,饱和量过度,一时无法抽离工作角色回归到生活角色,而给自己暂时停留的“缓冲带”。这是一种自我调试的心理防御机制,如果对自己和家人没有造成实质的影响,就不需要过于干预。但是如果造成与家人之间,情感交流疏离、排斥的现象,那么就建议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帮助重新建立角色认知统一。

笔者曾经处理过这样的案例,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对自

lucrab(2014-11-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