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犹县特色建筑——客家建筑

家乡区县: 江西省上犹县

围屋是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它不仅被建筑学家们誉为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葩,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使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诗人、艺术家们乃至一般游客为之陶醉。提起客家民居,往往会想起“赣南客家围屋”。实际上,在上犹县营前附近还有另外一种客家民居,既有北方四合院中规中矩对称分布的特点,又有南方吊脚楼人字屋顶防潮防风的功能,还融入了江南园林建筑中黑白分明的色彩对比,因而更具有居住的舒适性和使用的实用性。 营前客家民居由3组横向、4组纵向房屋对称相交组合而成,构成九厅十八井的棋盘模式,中轴线上由下厅、中厅、上厅、后花池组成,两翼又各有3个小厅,为便于采光和排水,每两个厅间设有一个天井,天井与下水道相连,即使在最多雨水的季节,也能排水通畅,使屋内保持干爽通气。民居外墙用石灰粉刷,青砖黑瓦白墙,配上青山绿水蓝天,既体现了房屋主人追求闲适宁静的心理,又与当地亚热带风光融为一体,仿佛客家文化中独树一臶的山水田园诗。 客家人非常看重“做屋”(即建房)。在客家人看来,房屋除居住功能外,还对家事是否顺遂、子孙后代能否成为有用之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过去,当房屋主人用一生积蓄准备“做屋”时,首先请风水先生根据地形、山脉走向、河流流向等多种因素选准朝向,并打下两根 木桩确定中轴线,再根据宽度选好大门的中心点,位臵就算选好了。然后,风水先生还要根据房屋主人的生辰八字,推算出具体动工的时辰,用红纸写好交给主人。此时第一步的工作才算告一段落。风水先生在客家人“做屋”过程中充当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当地流传着 “头先生、二木匠、三泥水”的说法,如果房屋主人是当地富豪的话,往往会挽留风水先生在家住下,一直到房屋正式落成,才用重金酬谢让其离开。 客家人“做屋”的建筑材料往往就地取材,建墙体的材料取用底层生土,用锄头一片片挖下,墙面修补用土还要用竹筛过筛;墙体建筑过程先用大块杉木做成“墙斗”即模板),把生土一层层填入“墙斗”内,每层之间还要放上木料或竹料增加拉力,用木夯一层层把生土夯结实。应该说,“做屋”的过程是一个重体力劳动的过程,好客的主人除了3餐伙食要搞好以外,上午还要增加一个“打斗昼”,这样一天就变成了4餐。为了喜庆,在整个“做屋”的过程中,还有5次“酒宴”,即“起手”、“打平水”、“放大门”、“下墙斗”、“圆 屋酒”,届时请全体工匠、小工大吃一顿。伙食越好,工匠、小工就越加卖力,墙体夯得格外牢。有些客家民居虽然是土墙,瓦顶木梁,但时隔三四百年,仍然异常结实。 客家民居中轴线上的上厅,是客家人祭祀祖先、娶亲嫁女、族中议事的地方,所以上厅在整个建筑中是重中之重,上厅一般跨度较大(约10米)。为了解决屋梁的承重问题,在厅前两侧要设臵两根木柱,这两根合抱粗的木柱不知得经过多少艰难从深山老林中觅来,然后经过能工巧匠做圆、雕花、刻字、油漆等一系列工序,再配上坚固石料做底座,成为上厅建筑中最靓丽的构件。上厅正中的屏风是摆放祖宗牌位的地方,天井两旁的厢房则是办喜事的“接待处”。客家人对这两个地方的建筑更是不惜花费金钱,很多大户人家这几个地方的门窗隔扇都镂空、雕花、油漆、涂金,以显主人的奢华。 中轴线上的大门口是最能体现客家文化的地方,大门上宽约半米的一块长方形区域,称之为“月印”,根据主人的姓氏、祖先的功绩、典故、姓氏的发源地等,题上斗大的4个字,如“春申垂裕”、(姓黄)、“金鉴家声”(姓张)、“三省传家”(姓曾)、“禄阁流光”(姓刘)、“紫荆荣茂”(姓田)、“范阳衍庆”(姓邹)等。一个内行的外地人来到客家聚居地,从门楣上的题字,一下子就能判断出主人的姓氏,从而找到自己的“本家”。房屋落成后,整个建筑工程还远远没有完工,客家人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还要在房屋前建设一块晒坪,用于收获时期晾晒谷物,晒坪前挖一口水塘,万一失火时起消防取水的作用,水塘外侧为菜园,最后修筑一道半圆的围墙,在风水先生认为最有利朝向的地方,再建一个飞檐斗拱的“斗门”,作为出入的惟一通道。有条件的人家在房屋两侧还要挖水井,修建一些附属设施,甚至建私塾办学堂。这样,一所集居住、生活、防卫、教育于一体的客家民居才算真正竣工。

And_(2014-11-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