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全国许多地方兴起赏石热潮,上犹也悄然突起。觅石成了上犹文化活动的新内容,也是文化活动的一种升华。上犹县山清水秀,境内山峦叠嶂,河流纵横,山多河多为奇石的产生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和丰富的资源,物种丰富为盆景、根艺的创作和收集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人们在上犹境内又发现了诸如金纹石、珍珠砾石、绿泥石、彩釉石、水晶、莹石矿等新的品种。寻石赏石的过程即是文化延伸、传承保护和发展的过程,也是接通地气、感悟时代和人生的过程。 新的时代激发新的赏石热情和创造了新的赏石文化。上犹石多次在全国全省奇石展览会上获得奖项。赏石文化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这就告诉我们,上犹的赏石进入了历史的新阶段。这次上犹县首届廉政文化奇石展所展示的作品,来自古远,却释放出当今时代上犹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流向。早在宋朝时期,著名学者杜绾编著的《云林石谱》,记载了当时全国116种名石,“上犹石”名列其中。上犹石种类繁多,主要有蜡石、青花石、金纹石等,其质地坚韧,颜色丰富,既有形、质、色、纹之优,也有瘦、透、漏、皱之奇。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装点了上犹山水之妖娆,赋予了上犹深邃,丰富的文化内涵上犹赏石队伍快速壮大,上犹石名气日隆,上犹石已成为上犹文化一个有机符号,这当然有着像全国各地赏石与旅游——共性的一面,更有着独特上犹石个性的一面。上犹石不是一般意义上因地球经纬度不同而具有的地理特色,也不是因“地方特色”,而是有其独特的中国历史文化渊源和品性,因而它能在长期的默默无闻,甚至几近被湮灭之中,一旦被重新发现就夺人耳目扶摇直上,上犹石连同上犹的奇山秀水更是成了响亮的存在。上犹石的大家风范其来有自,在古远的宋代就被发现和定位。“上犹石”含藏着古远上犹人与山水相交融的生活情状。公元1133年,杜绾编著的《云林石谱》问世。这是中国一部最早、最具影响的记录各地名石的谱记,它记载了当时全116种著名奇石,上犹石名列其中。此书记载:“虔州上犹县山土中出石,微紫,质稍粗,多浅黑斑点,三两晕,绿色。堪作水斛或栏槛,好事者往往镌(juan)砻(long)甃(zhou)地面,全若玳瑁 这数十个平淡的简介文字,不经意还记载了当时居住山水间的上犹人简朴却几分神秘的生活习俗,以及粗浑古朴却细腻幽微的审美情趣。实用是第一位的,而“好事者”即用心遂情者则精心用它装点生活和丰富心灵,以与玳瑁相处自荣自足自雄。赏石琢石进入了民间生活,也就参与了上犹人文化性格的锻造。玳瑁是一种形状像龟的爬行动物,甲壳黄褐色,有黑斑,很光润,可用作吉祥物装饰品。这种像玳瑁的奇石既可做居家用材,同时可做镇宅之宝,还给人以品赏把玩陶冶心灵的审美愉悦。上犹石的形、质、色、纹之优美,兼有瘦、透、漏、皱之特性。宁静、恒久、持守、坚韧的精神因子皆在其中。可以想象,在那个时代,上犹人通灵石性,崇仰秀石之神性和灵性,上犹石进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和民众的心灵,上犹人在赏石琢石中感悟天地与人生,希冀通过奇石秀石降灾避祸,让祥瑞常驻,从中汲取生活和人生的超拔力量。上犹石的文化价值由此体现。 奇石是无声的诗、无言的画。奇石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赏石成了现代人返璞归真,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新时尚,成了现代人健全体魄、陶冶情操的新追求。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浇铸了上犹人与奇石的不解情缘。近十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上犹人寻石赏石进入了新层次境界。上犹县奇石协会成立于2005年,现有会员三百余人,全县奇石收藏和爱好者有两千多人,中国观赏石协会理事4人,数十位石友的藏石作品在全国、全省奇石展览会上屡获金、银、铜奖。我县自办了三届奇石展览会,在县城茶亭路金海湾小区建立了奇石文化一条街,奇石文化产业初具规模,2008年中国根艺美术学会授予其“中国石艺之乡”光荣称号,2010年元月,上犹县奇石协会又被批准为中国观赏石协会单位会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