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汉书》记载,公元前164年,刘安被策封为淮南王,其招贤纳士、著书立说,携门客“八公”撰写了中华名著《淮南子》。
相传,王府御厨刘道厨艺高超,刘府上下均称其“老刘头”。淮南王于八公山上炼制仙丹,可佳肴送到山上时早已凉而无味。老刘头看到淮南王凉膳充饥,日渐消瘦,不禁冥思苦想,终出一策。老刘头率众家丁杀牛取骨,甄选十余种滋补草药及卤料熬制成醇香味美的汤汁,并备好牛肉、粉丝等配菜与汤汁一同担上山去。由于油覆汤表,久热不散。淮南王尝后赞不绝口,牛肉汤便成刘府秘膳,后流入民间,代代相传。
千百年后《 五代十国公元957 一960 年间赵匡胤兵困南塘》据有关史料记载:当年赵匡胤据兵淮南八公山南塘地,攻打寿春(今安徽寿县),寿春守将刘仁瞻军纪严明,守城如命,尽管赵部顽强作战,仍屡攻不下久之,外无救兵,内无粮草,赵匡胤反被兵困南塘。当年淮南地方百姓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最后把自家耕牛纷纷宰杀掉,煮成大锅汤,送入赵营,官兵喝后士气大振,一鼓作气攻破寿春城,(公元959 年),陈桥兵变,赵匡胤登了龙基,始终忘不了淮南牛肉汤,后来在民间把淮南牛肉汤传为“神汤” ,又传为其“救驾汤”。
清乾隆年间,淮南人翰林大学士张政深研百草,擅长美食,曾任宫庭御膳高官,深得皇上厚爱。告老还乡,回到山清水秀的淮河岸边,将清宫秘方流加以改进传后人。淮南牛肉汤选用几十种滋补药材及卤料按一定的比例经传统工艺炮制。久经熬制而成,青香可口,不黑汤,喝多不上火,嗓不干,再配以粉丝和干丝,令人百吃不厌,是江豫皖一带家喻户晓的名小吃,因此淮南牛肉汤以它特有的风味名盛淮河两岸,传遍大江南北,百吃不厌。
全国各地均有淮南牛肉汤的店铺,但均不是很正宗。
选料讲究,取制江淮一带的黄牛为原料,用牛骨头熬汤,煮牛肉时必须浸泡血污,内脏清洗干净,均可下锅同煮,还用自制的牛油,将炸制好淮椒(红干椒)做成红油。牛肉汤故以汤为主,汤不醇则无味,然牛肉汤的烫制方法多样,都取用当地特产,淮芋粉、绿豆饼、豆腐皮(干章、百页)、豆圆子等为辅料。淮南牛肉汤,给人的感觉是:汤浓醇鲜,香辣适口,原料丰富,味足味厚,令人回味无穷,四季皆宜。
安徽名吃、淮南一绝——淮南牛肉汤是苏豫皖一带家喻户晓的名小吃,高汤源自清宫御膳秘方,融入“以食养身”的现代食补理念独家创制而成。主辅料均取材当地特产,高营养、高蛋白、高热能、低糖、低脂肪、低胆固醇,汤味香鲜爽辣回味无穷,具有春爽口、夏清热、秋去火、冬暖胃的独到养身功效。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