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香包节摘要:本文内容主要围绕庆阳香包节,介绍庆阳香包节的发展概况和香包节特有的文化理念及香包节本身的特色,并且结合庆阳香包节浓厚的地方文化在甘肃省的发展机遇;引入文化产业的传播的基础上,结合庆阳市的经济和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从香包节产品本身的特色、宣传途径、展现形式、销售及管理等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营销方案。
庆阳市位于甘肃省最东部,地处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是陕甘宁三省的交汇处。秦时为北地郡,隋代改庆州,宋代定为庆阳府。庆阳香包是一种立体造型和平面刺绣兼容的纯手工艺制品,构型简单质朴,按制作技艺分有绌绌类、线盘类、立体刺绣类、平面刺绣类四大类型。绌绌又名藏针绣,其特点是把针线藏起来,以造型状物、形神兼备而不见针线为佳境,其工艺流程包括创意、选料、剪裁、状物等环节。线盘类香包是用各色线条盘成五角菱形的粽子,其技艺包括折壳子、配色线、盘线成型、成果(即将线盘成品连缀,吊上彩穗)等,如此制成的香包可以随身佩戴,可以挂在门庭,也可以馈赠他人,以寓示祥和平安。立体刺绣类香包内容庞杂,形式繁多,有单面挂、佩件,双面挂、佩件,立体挂件和摆件等近四百种样式,其制作过程分构图、刺绣、彩染、缝合、成果等环节,有过样子、打样子、扩背子、上样子、绣花、状物、庆阳香包
成果、打扮等工艺步骤,制品讲究神似而不求形似。平面刺绣类香包风格敦厚凝重,厚实中流露出隽永,其制作有破线绣、合线绣、掇绣及齐针、辫针、缉针、掺针、抢针、挽针、盘金、点金、圈金等方法。
庆阳香包大体有五种类型:头戴型、肩卧型、胸挂型、背负型、脚蹬型。庆阳香包以其古拙质朴、富有原始文化遗存和手法奇特而区别于国内其他香包。
庆阳香包是一门传统工艺,主要的传承人有李秀娥、贺梅英等。目前庆阳香包绣制面临着手工产品被现代复制品取代的局面,刺绣工艺渐已失传,具备民俗文化知识的极少数工作者多半退休,研究人才奇缺,后继乏人,亟待抢救、保护。近年来,庆阳市以香包为名片,大力开发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并以此作为庆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宣传名片,大踏步迈向全国,迈出国门。从2002年开始,庆阳市每年在端阳节期间都要举办“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吸引了大批海内外的客商云集庆阳。目前,庆阳已被命名为“中国香包刺绣之乡”。千家万户的香包生产基地,遍布城乡的香包开发公司,使庆阳香包名片传遍了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 庆阳民间一直沿袭着巧女娴妇制做香包比手工,端午节赠送佩戴香包呈吉祥的传统习惯。一些民间艺人每逢端阳节将自制的香包陈列在街头销售,有的还运往外地出售。而早在2001年,原来的西峰市就办过一次香包节,作为端阳节的一项民间文化活动,进行过成功尝试。 香包在庆阳再普通不过,庆阳人对香包也再熟悉不过。华池县曾出土金代的千岁香包,可见庆阳香包之历史悠久。香包是庆阳妇女刺绣的民间工艺品之一。香包以其绚丽鲜明的色彩,大胆而奇特的造形,泼辣而热烈的动感,承传着庆阳民间民俗文化的血脉,凝聚着庆阳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群众伟大的创造精神。庆阳香包在民间还具有表情达意的信物功能,所以以小小香包作为庆阳特色文化的代表,文化含量丰富,历史传统古老,地域风格鲜明,内涵寓意深刻,技艺精湛高超,被誉为庆阳历史的“活文物”,足可成为庆阳的靓丽名片和发展信使。 香包节极大地提高了庆阳知名度,重塑了庆阳的对外形象和庆阳文化之魂,使国内外更多的人士领略了庆阳的美丽神奇。 除此之外庆阳老区办节会,许多领导同志和全国知名学者给予了极大关注,薄一波、铁木尔•达瓦买提、王光英、马文瑞、贺敬之、张仃、靳之林等以及甘肃省的一些领导同志都曾热情题词,予以支持。薄一波赞誉“庆阳香包甲天下”,王光英称庆阳香包为“民族瑰宝”;习仲勋、许嘉璐、布赫、吴阶平等领导同志曾欣然担任节会顾问;《欧洲时报》、香港《大公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外重要媒体对庆阳进行了大力宣传推介;全国民俗学会年会在庆阳的召开,《走庆阳》、《看庆阳》、《庆阳历史文化揽胜》、《庆阳民俗艺术之魂》等一批画册书刊的出版以及许多曾参加香包节的全国民俗学专家纷纷出版专著,对庆阳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了研究发掘,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推介作用。以征集香包节节歌为契机,开展的新民歌创作演唱活动,涌现出了《美丽神奇的庆阳》、《荷包飘香》、《欢迎您到庆阳来》等优秀歌曲,进一步推波助澜。 香包节扩大了庆阳的对外开放,成为对外合作交流的有效载体和招商引资、抓项目促发展的良好平台,成为庆阳走向世界的桥梁。香包节的举办,活跃了商贸市场,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带动了消费。尤其是每届香包节进行的重点活动——项目洽谈与招商活动,有力地推动了项目建设工作,对市直各部门、各县(区)的项目工作是一次检验,对企业项目合作搭建了平台提供了机遇。每届节会均实现项目签约资金数十亿元,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大举措。香包节有力地促进了庆阳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繁荣了文化艺术事业,带动了庆阳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 尤其以“庆阳五绝”为主的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得到了充分开发利用,并带动了草编、戏剧脸谱面具、戏剧服装、根雕、艺术壁挂、石雕、泥塑等工艺美术门类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创作和文化出版业的繁荣,掀起了全市的文艺创作热潮,各项文艺演出活动持续不断。创新了文化工作机制,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文艺工作者和文化部门的具体工作目标。建起了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带动了旅游业发展和商贸繁荣。尤其是香包节强化了城乡居民的市场意识,初步形成5万人香包刺绣文化产业大军,办起了一批香包刺绣龙头企业,对促进再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起到良好的作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一个香包节办成这样的气候,许多民俗专家称赞“庆阳了不起,庆阳的香包节了不起!” 香包节的成功举办,对加快庆阳发展带来了许多有益启示。使庆阳人对发展文化生产力和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进一步深化。香包节凝聚了庆阳人心,增进了庆阳人的差距意识和团结进取之心,激活了庆阳人气和图谋发展的士气。庆阳人已经更为深刻地领悟到先进文化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了发展文化产业大有作为,发展文化事业意义深远。2004年,新一届中共庆阳市委领导班子已把办好香包节上升为“文化驱动”的全面发展战略,民俗文化产业初具雏形,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备受重视。中共中央侯补委员、中共庆阳市委书记黄选平提出了“一黑(石油、煤碳)一绿(绿色农业)”作支柱,特色文化唱大戏,开发“一黑一绿一文”三大产业,重点建设陇东能源石化基地、农畜土特产品生产加工创汇基地和以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为重点的旅游胜地的发展战略定位,确立了建设特色文化大市的具体目标。全市人民正朝着这一目标迈进。全国的节会如雨后春笋,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创办两三年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和效果,这样成功的先例在全国不多,对一个封闭而落后新建市来讲更是难能可贵。这样的局面应该倍加珍惜,尤其对一个尚属幼龄的地方性文化节会更加应倍加爱护。一件事若有了好的开端,就是贵在坚持,在不断完善提升思路的同时坚持使其取得最大最终的成效。庆阳人应以理性和发展的态度,更有耐心地认识香包节,看待香包节,坚持把香包节办好。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