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bì)发(bō),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sì),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饁(yè)彼南亩。
田畯(jùn)至喜。
这是《诗经?豳风?七月》的开篇内容,意思是:七月里火星偏向西,九月里妇女把衣授。十一月北风呼呼响,十二月寒气冷飕飕。粗布衣裳都没有,寒冬腊月怎能熬到头?正月里修好锄和耙,二月里举足到田头。老婆孩子莫忘记,晌午送饭村南头。监工田官乐悠悠。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大类。所谓“风”,就是当时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民歌、民谣的总称。根据民歌产生的地区和曲调,又分为十五国风,《豳风》为其中之一,主要收集了豳地的民歌民谣。《七月》是《豳风》中最为出色的一篇。
《七月》产生于公刘居豳之后,是一首史诗性的歌谣,真实生动地描述了豳地先民们一年四季辛勤劳作的生活画面,展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社会风貌。全诗借劳动为比兴,用素描构图,象一幅幅连环画,叙事、写景、抒情浑然一体。“七月”是取句首二字为歌题,以农历月份为序,描述农事生活,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诗中用对比手法,反映了先周奴隶社会贫富有别、劳逸不均的社会现象。诗中前两章首句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开始,抒发了奴隶们在秋后面临寒冷无衣可穿的哀伤与渴望,浓郁的渲染笔调使人为之心颤。之后,各章内容按时序的变化,描述了奴隶们一年四季周而复始的悲惨命运,使人感到气愤与不平。
历史已进入文明、民主、富裕、和谐的二十一世纪,昔日的豳地,到处充满了生机和希望。盛世旬邑,物阜民康,百业兴旺,正在谱写着催人奋进、奔向小康的锦绣诗篇。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