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科学发展:
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哪个地区哪个县市思想越解放,哪里就有越大的发展。 ”经过两天的实地考察,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区长杨大勇认为,“实践充分证明,海城既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也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最大的受益者。 ”
海城地处辽东半岛腹地,是沈阳经济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之间的战略节点,是辽南重要的交通枢纽。海城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三大优势:一是矿产资源优势。菱镁矿石探明储量26亿吨,占世界的1/4;滑石探明储量5700万吨,占全国的1/4,品位堪称“世界之最”,素有“世界镁都、滑石之乡”之称。二是专业市场优势。海城为全国纺织基地市,拥有西柳服装、南台箱包两大知名专业市场,全市各类专业市场达69个,其中年交易额超亿元的有5个,为省内县域所独有。西柳服装市场年交易额300亿元,南台箱包市场年交易额40亿元。三是民营经济优势。海城是东北民营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民营经济是海城改革最大的成果,全市民营企业及业户6.47万户、从业人员36.77万,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433户、纳税超千万元企业51家,民营企业在经济总量、税收、固定资产投资、出口创汇和吸纳就业等主要经济指标中均占95%以上的份额。
改革开放以来,海城凭借良好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和独有的创业精神,始终立于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前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始终展现着独具特色的城市内涵和发展优势,经济发展不仅长期居于辽宁省的龙头地位,而且被誉为东北乃至全国的改革样板,成功创造了“海城经验”、“海城模式”。
但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随着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浪潮席卷全国,一些先进发达县(市、区)凭借强劲的后发优势,纷纷赶超海城,并交替领跑全国县域经济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海城市委、市政府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海城改革发展的历程与实践进行了全面回顾和系统总结,以新一轮“解放思想,创新思路”为突破口,对海城的科学发展定位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和探索,精心研究制定了海城未来发展的总体战略和目标。
在总体思路上突出一个“强”字。确立了“争占全国十强”的发展战略定位,并围绕这一定位,提出了到“十二五”末,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百亿元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了跨越发展的总体规划。
在城市发展上突出一个“大”字。按照把海城打造成沈大经济区之间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兴城市及城市人口五年后70万、远期100万的发展定位,确立了“建设百平方公里、百万人口现代化新兴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
在产业发展上突出一个“精”字。围绕建设“中国镁都”,提出了“打造2个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菱镁新材料和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1个销售收入超500亿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1个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颜料染料产业集群”的产业发展定位。
近年来,通过创新发展思路、优化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使海城经济社会驶入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全面提升了城市科学发展水平。海城的综合实力已经领跑东北,成为东北三省经济实力最强、发展速度最快、城市活力最足的县 (市)之一。GDP从“十五”末的236亿元增长到“十一五”末的660亿元,增长1.8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 “十五”末的6亿元增长到31亿元,增长4.2倍。其间,从2005年到2007年实现了三年翻一番,2009年在2007年的基础上又翻一番。 2011年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00亿元,同比增长1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2亿元,同比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48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7%和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625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866元,同比分别增长 24%和20.4%。 2011年,海城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17位,连续三年成为东北县级唯一兼获 “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十佳"两型"、最具投资潜力、最具区域带动力百强”四项殊荣的城市,荣获“绿动·2011中国经济十大领军县级城市”和“2011县级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金奖”殊荣。
“海城所发生的变化和所取得的成就,无一不是思想先解放、快解放、真解放的结果。 ”在参观与考察、比较与思考中,吉林考察团的各位县(市、区)长纷纷表示,比照海城,吉林更需要在思想解放上有更大的动作,切实把解放思想的成果转化为全省各县(市、区)发展县域经济的强大动力。
考察团在设施农业示范区考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