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计划的第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落实工业立市的战略方针,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拼搏,锐意进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加强,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实现了“十一五”经济的良好开局。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38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8.8 亿元,增长10.0%;第二产业增加值119.7亿元,增长18.8%;第三产业增加值121.5亿元,增长13.5%。人均生产总值达11461元,比上年增长14.5%。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由上年的38.2:29.7:32.1调整为36.5: 31.5: 32.0。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2%;第二产业贡献率为 41.1%;第三产业贡献率为31.7%。
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全市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达22.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8.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5亿元,比上年增长32.2%。支出结构进一步改善,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全市一般预算财政支出41.3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农业支出、教育支出、科学支出分别为27365万元、69653 万元、1166万元,增幅分别为41.3%、13.5%、84.8%。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为28053万元,比上年增长37.8%;社会保障补助支出44510 万元,比上年增长 3.4 %。
市场物价总体水平保持小幅上涨,上涨幅度不大,有的明显低于上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62,涨幅比上年回落1.48个百分点;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0.82,涨幅比上年上升0.22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1.26,涨幅比上年上升0.02个百分点。
就业渠道拓宽,就业规模扩大。年末,全市单位从业人员达到 20.5万人,比上年下降2.4%。全年城镇创造就业岗位5.77万个。城镇新增就业4.9万人。年末全市尚有城镇失业人数21973人,登记失业率为4.1%。培训农民80万人。全市有45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过去的一年全市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产业综合竞争力较弱。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就业再就业压力依然很大。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够完善。
支柱产业
换热器产业是四平的老牌产业,换热器厂多达数百家,其中巨元·翰洋换热器公司(THT)规模最大,2011年,巨元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吉林省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
商业
就近火车站,与英雄街垂直,以这两条街为半径形成四平市的商业中心,最北可达铁路天桥附近。 另外还有铁东区欧亚商贸和铁西地直街
重要商业街:
1.仁兴步行街,包括南仁兴和北仁兴,最繁华的是南街,汇集服装,餐饮,金融。
2.站前街:火车站到英雄广场区域,银行,宾馆,大型百货分布于此主要商业网点有国商百货,唯美百货,仁兴商厦,中兴大厦,新商业大厦,华生电器,苏宁电器,国美电器(铁东一商店,仁兴步行街两家),华展金街,金桥地下,一百货,大富豪鞋业,新华书店,恒客隆超市和新建的百兴大厦(靠近火车站)。
西侧的南新华大街为手机数码广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