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上回说....
大良村村民旧时的原始信仰主要表现为“伐马角”取雨。据大良村89岁村民解文治、82岁村民马永智、80岁村民马稳生、78岁村民解博林、69岁村民贾军茂、60岁村民马民民等回忆,大良村祈雨活动始于何时,已经说不清了。从大良村村子东、西、北三侧旧时的3000余亩旱地止建国时一直无渠、井等人工灌溉设施,全赖天雨滋润, 从这一情况分析,大良村祈雨活动起始应该是非常非常久远的事情。今天能记忆起的旧时祈雨活动有三次: 一次时间在抗日战争中期(大概是民国三十年)往太白山“取雨”; 一次是抗日战争末期(大概是民国三十四年)在本村“围坛”; 最后一次是建国后的1950年,往太白山“取雨”。近期调查大良村祈雨遗事欣喜发现,当年祈雨“伐马角”顶过开山大王的解军富现在还健在; “二班弟子”中担香火的解文治老人和敲“仙乐”的解新胜老人也建在;“马角”中黑龙大王所舞动的大刀今天也还在马志德家。解军富是民国三十年顶过“马角”, 回忆说: 那个时候自己10岁多一点,什么都不懂,只记得村里的大人给自己头上札了两个红发髻,穿了一双蓝缨缨麻鞋; 往太白山“求干粮”, 在周至哑柏镇吃过一碗凉皮子。解文治的记忆是过周至黑河时,“马角”先跳神, 选择过河点,然后趟水过河,水都淹到胸口上了, “拢梢”的解富安是被顶“马角”的他堂弟军富拉过去的,感觉过河时脚未沾地; 到了太白山下保安宫,当时的大殿着过火,只剩下很厚的山墙,“马角”是在侧旁很小的小庙里参神,里边有三位太白神位。
这里插一句,大良村祈雨活动,实际是户县地域古人祈雨活动的延续; 同后来周围其它村庄民间祈雨活动一样,是这一地域民间祈雨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户县的“户”字,繁写为“鄠”, 秦代所制。“鄠”字去掉偏旁“邑”,形意部分为“雩”, 发音读yu(宇),写法“雨”在上,“亏”在下,即是大地缺雨的一种形象表述, 代表的就是古人的祈雨祭祀; “雩”字加“邑”, 表示户县就是国家当时的祈雨所地。所以说,大良村的祈雨活动,实际就是这种国家祈雨行为在民间的遗存。国家在户县祈雨,最早当为秦代,秦代改户县的古名“扈”为“鄠”, 记述的就是祈雨史实; 秦二世在丫髻山上建“云阁”,实际还是修建的“取水”的坛场。《三辅皇图》说“云阁”不知所踪,是编者不熟悉地方的历史地理。资料中明确记述国家在户县祈雨, 是唐肃宗贞元十二年,当时天不下雨自夏至秋,皇帝命令京兆尹韩皋登大良村南侧十数里的丫髻山云阁圣湫池畔祈雨,现存丫髻山云阁圣湫池畔的《大明修建丫髻名山碑记》对其有记述, 碑文中且有“皋以栋宇不称,宜加盛隆。因令裴均饬之,雨一溢而丰于他年者”的文字。另一次是宋哲宗元祐七年,蔡京时任永兴军安抚使,其儿子蔡绦在《铁围山丛谈》中言:“元祐壬申(1092), 鲁公(蔡京)时帅长安,因旱,用故事,上请祷雨于紫阁”。这个“紫阁”,实指丫髻山, 丫髻山是紫阁右前侧的偏峰。往丫髻山云阁圣湫池“取雨”活动,在民间实际一直延续到建国前,户县县东一带的牛东、午周村、牙道、周店、坡头、索寨、青羊雾、吴家寨等村祈雨,一直在丫髻山。
期间,因唐玄宗曾经宠信太白山道士李浑,也曾封太白山神为“神应公”,后世祈雨,逐渐向太白山转移。资料可见较早在太白山进行祈雨的是大文学家苏轼,时任凤翔府签书判, 因公减决属县囚禁案犯,路过眉县清湫镇,见当地旱象, 写下《太白山祈雨文》,刊刻其文的苏东坡祈雨碑现藏眉县文化馆。据资料所记,苏轼3月11日祈雨, 16日便下了小雨; 19日再祈,两天后细雨连续下了三天, 于是他又写下了《太白山祈雨迎送词》五章,其一章云:“风为幄,云为盖; 满堂烂,神即至。纷醉饱,赐以雨; 百川溢,施沟渠。歌且舞兮!”太白山祈雨的盛行,当在清朝一代。清朝康熙年间的陕西观察使贾鉝,曾往太白山祈雨。《眉县志》保留有贾鉝《太白山祷雨记》,贾鉝将自己“及山舍,奇而陡,三里至三官池……二十里至大雪崖……三十里至万笏山……十五里至黑风岭……二十里至松花坪……十五里至下板寺……二十里至救苦岭……十里至上板寺……二十里至神凹……三里至魔女岭,三里至东天门,四里至冲天岭……五里至分天岭……十里至孤魂凹……十八里至二里关,里许至金锁关……里许至大太白池……过稻地凹至二太白池十里,池大数亩。五里至三太白池”的情况记述的清清楚楚。另外,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阮的同知汪皋鹤也往太白山祈雨。据清乾隆四十年《眉县志》记载:“三十九年四月三日,巡抚毕阮向朝庭疏言,为太白山特加封号”。其中有一段毕阮的话:“臣到陕西四载,设坛虔祷,屡昭灵贶。今节令已过清明,麦苗需雨,臣率文武僚属在城太白庙步祷,遣同知汪皋鹤赴太白山灵湫取水”。汪皋鹤的《太白山记行》今天也保存在《眉县志》中。清代后期的一次派遣重臣上太白山祈雨是1900年,时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避难到西安,适逢关中大旱,慈禧亲派近臣桂春往太白山祈雨,果雨。为感激太白山神,桂春还在太白山保安宫竖碑,碑上至今可见慈禧皇太后御印。民国二十二年(1933), 时任民国监察院院长的于佑任老先生在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的陪同下也曾登临太白山,且给远门口的保安宫撰写了一副对联,“泽润生民广而博,高踞西北雄且尊。”横额,“方壶瀛洲”。充分表达了于老先生对太白山的赞誉及对太白山神灵润泽万物的崇敬之情。
大良村“伐马角”取雨, 就是在“马角”的指导参与下,祈祷太白山神降雨。
未完待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