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文艺—小曲

家乡区县: 甘肃省通渭县

 我们通渭的小曲是“小曲”的一种,小曲起源于陕西省的眉县、户县,这里曾是牧歌、樵歌、情歌的发源地,拼合起来就不难理解"眉户"的来由了。又因其深扎根于西北民间,群众听着着迷,感到"迷胡"(即舒坦),也称其为"迷胡";古时候还称其为"清曲",意为不经化妆,不用"行头"能在家庭院落或地摊"清唱"。

我们通渭小曲在明代已经非常盛行,因当时陕、陇(即今甘肃、青海、宁夏)为一省建置,明代陕西进士康海和王九思善歌弹。康王二人均仕途不得志,志同道合,名重当时,对关陇地区的戏曲有重大的贡献,民间还有关于他们二人组织戏班的传说 ,他们的影响所及,对眉户小曲的形成与发展,不无关系。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曾有一首赞颂陇戏曲同行的诗作:"秦中弟子最聪明,何用偏教陇上声。半拍未成声先绝,可怜白头为多情"。由此可见当时关陇地区戏曲的盛行与影响。民国年间,通渭县马营镇有专门演唱小曲的业余团体,秦腔艺人大都会唱小曲。有的甚至祖孙几代都是有名的小曲 弹唱家。外来文化的传入对当地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不无关系。随着“眉户”腔体的流入,不仅慢慢改变着通渭民间文化活动的形式,即使是内容也赋予了新的生命。从此,“小曲”以“清唱”的方式在通渭全境广为流传。

我们通渭不愧人杰地灵。“小曲”音乐在通渭的发展不仅造就了几代民间老艺人的成型,同样,也正是这些老艺人丰富和发展了通渭小曲,他们把原有的“清唱”伴奏逐渐改造成了另一种表演形式——舞台伴奏,从此增添了当地民间文化活动新的色彩。清中叶,秦腔尚未流传到通渭之前和秦腔传入到通渭的初级阶段,小曲音乐就以舞台伴奏的形式经常活动在“庙会”舞台上,后来随着秦腔的蓬勃兴起,老艺人在一台戏中往往将秦腔音乐和小曲音乐联缀使用,把秦腔唱腔和小曲唱腔交互运用,他们把这种不同腔体并用的唱法叫做“风搅雪”。

漫漫的发展历程,使我们通渭小曲不断汲取当地民歌营养的同时,无论在音乐旋律,节奏变化,还是速度减缓与强弱改变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渐渐具备了自己的地域特色,成为今天的“通渭小曲”。我觉得非常不错,有机会大家都来听听。

安安(2014-04-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