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平(1917——1981),原名黄培刚,蚌湖镇清河村草地庄人,其父是旅加华侨。
黄自幼在本乡读小学,后考入广州培英中学,1937年入广州大学深造。大学期间,他结交了不少进步师友,阅读了一些进步书籍,对共产主义理论有了初步认识。“芦沟桥”事变爆发后,由在广州求学的蚌湖学生组成的“蚌湖留省学会”成立了“抗日救亡工作小组”,在乡间兴办民众夜校,书写张贴大字报、画报、标语,掀起抗日救国宣传高潮。黄是其中骨干成员之一。1938年6月学会成员在蚌湖大沙地,举行万人大会宣传抗日,黄带头上台演讲,会员们满腔激情的抗日救国演讲和声情并茂的活报剧演出,极大地激发起当地人民的救国热忱,人人拥跃参与抗日献金,有的掏现金,有的献首饰,不少学生当场打破储钱缸捐出节省的全部零用钱,场面极为感人。
广州沦陷后,黄和学会会员组织和指导乡民撤离,以减少伤亡。不久黄逃难到香港,依靠父亲的侨汇接济入读香港中国新闻学院。为了实现救国的愿望,1940年底他参加了中国新闻学院的中国青年记者学会,194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按照香港地下党的指示,黄与卢动、朱治平三人组成青运工作支部,卢任书记,朱任组织委员,黄任宣传委员。他们组织了 “战争问题研究会”(后改名为“政治经济学读书会”),黄任会长。通过读书活动来发动团结广大进步青年,传播革命思想,引导他们走革命道路,积极参加各种救亡活动。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占领香港。为响应地下党组织青年回内地抗战的号召,黄带领读书会同学及其他青年工人五十多人,翻山越岭,偷越封锁线,历尽艰险,抵达广东抗日游击区。黄先后在东江纵队、珠江纵队担任短枪队长、指导员、中队长等职,率领游击战士,在极端恶劣复杂的环境中英勇地展开抗敌斗战。
1945年抗战胜利后,黄回到香港,受地下党组织派遣出任东泰公司副经理,从事联系华侨和工商界人士的统战工作。后又与朱治平一起主办蚌湖华侨集资的裕侨出入口庄公司,任副经理。为了克服经费上的困难,坚持革命工作,他瞒着家人,毅然把老父多年勤俭积蓄的五万元(约港币七十万元)作为活动经费。
1949年5月,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党组织决定派黄等人迅速潜入游击区,迎接南下解放大军,解放广州城。黄接受命令后,立即以去天津做生意为由告别老父妻儿,带领几个战友再度奔赴东江纵队,开始新的战斗。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黄被调到广东省支前司令部任征粮工作队队长。1952年2月以后,先后担任省商业厅业务处副处长、华南进出口公司经理、广东省猪鬃公司经理、华南对外贸易局服务公司经理、广州海关副处长、广东省外贸局食品出口公司经理、广东省粮食厅处长、广东省粮食厅副厅长等长职。他经常带病到全省各地检查、督促、指导粮食工作,竟至昏倒在工作岗位上。1981年4月谢世,享年64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