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炸面食。古代称“寒具”,是寒食节食品。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就详细记载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寒具的制作方法。历代又有“粔籹”、“细环饼”、“捻头”等名称。用水和面,搓成细条,扭结为环钏形状,油炸而成。酥脆香甜,口感好。现为日常点心。安徽地区,每逢节日,则以此祭祖并互相馈赠。回族、东乡族也做馓子,配料、方法和汉族不尽相同。
sǎn zǐ ,一种用糯粉和面扭成环的油炸面食品。馓子,用面粉制成,细如面条,呈环形栅状。
2历史
编辑
馓子又称寒
馓子图片系列1(10张)
具,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就详细记载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寒具的制作方法。
对于寒具,通常的解释是,古人过寒食,一天早晚不动烟火,只能吃冷饭,而吃冷饭对人的肠胃又没好处,远不如油炸食品耐储藏,且不伤肠胃,于是人们便提前炸好一些环状面食,作为寒食期间的快餐。既是寒食节所具,就被叫做“寒具”了。这类解释未必可靠,但是暂时还没有更可靠的解释。
关于寒具还有个典故。说是东晋时有个大将叫桓玄,此人附庸风雅,收藏了大量名贵书画,又爱显摆,每有朋友登门,就拿出来让人一同观赏。一日广邀宾客,大摆宴席,酒足饭饱之后,又取出一幅珍品请人品评。那天的饭食当中有寒具,桓玄的客人吃寒具就像我们今天吃麻花那样,用手抓着往嘴里塞,一顿饭下来,手上都沾满了油,当大家在桓玄那幅画(一说是书法)上指指点点之时,油印子就转移到了画上,好好一幅画给糟蹋了。桓玄心疼得要命,从此吸取教训,再请人吃饭一律不上寒具。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讲到寒具,说明寒具曾经活跃在南北朝时期;上述典故里讲到寒具,说明寒具在两晋也该是流行食品。沿时间的长河一路回溯上去,我们还能在遥远的周朝发现寒具的踪影———寒具在东周居然是宫廷主食之一。我们说东周已有寒具,只是根据文人的记载,而文人的记载常常离诗意很近,离事实很远。
馓子
3汉族馓子
编辑
滕州粗条馓子
鲁南名吃,起源与19世纪末,当地主要已韩,赵,胡,薛几家馓子为主,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馓子作为走亲访友,看望长辈,逢年过节的必备食品。皇娘沟一个800余人的村庄在馓子这门传统食品手艺最繁荣的时候经营馓子的家庭作坊一度达到一百多户。滕州谚语,喝粥泡馓子便来源于此。
皇娘沟粗条馓子特点:
历史悠久,村里尚在的年龄超过80岁的老一代馓子传承人就达到十多位,最早可追溯到清末,至今山亭,枣庄,徐州,邹城,济南,泰安的粗条馓子手艺大都来源于此地。随着改革开放,皇娘沟馓子这种起源于鲁南地区的特色食品,还一度随着人们的迁徙,被端上上海,杭州等南方人的餐桌。
味道正宗,现在市场上主要流行细条馓子,本地又称焦条馓子,这是80年代以后,根据人们口味的不同,方便食用等特点为外地人而创新的一款品种。至今,皇娘沟馓子采用的炸馓子技术仍是流传了两百多年的老技艺,口味最正宗,外脆里香。
但是由于社会发展,人们追求新鲜美食的同时,对这种传统食品的喜好已经远不如从前,传承两百多年的技艺也濒临年久失传,尤其是从事炸馓子这一食品行业的人大幅减少,利润低,保护政策的缺失,现在一般吃不到正宗的皇娘沟馓子。
衡水油炸馓子
衡水的油炸馓子以其香脆、咸淡适中、馓条纤细、入口即碎的特点,赢得
馓子图片系列2(18张)
人们的喜爱。 因售出时多扎成蝴蝶形,故又名蝴蝶馓子。
衡水的蝴蝶馓子外型美观,口感颇佳。董仲舒在衡水任职期间喜食这种馓子。
衡水民间常用馓子泡汤,配以延胡索、苦楝子治疗小儿小便不通;用地榆、羊血炙热后配馓子汤送下,治疗红痢不止。尤其是产后妇女,在月子里喝红糖茶泡馓子,以利于散腹中之瘀。
不过衡水最喜爱的食法直接吃馓子,有时配以稀粥,吃起来惬意舒坦。[1]
济宁馓子
王家馓子,济宁名吃,创办于20世纪70年代,创始人王宪章老先生(国家二级厨师)根据馓子的传统工艺,通过多年的探究,研制出具有独自特色的细条馓子香酥可口,色味俱佳,很快受到了消费者青睐。王老先生之子王立平继承王家馓子传统工艺,改良生产技术,扩大销售规模,并于2007年成立王立平食品有限公司,继续弘扬济宁饮食文化,产品畅销省内外。王立平之子王磊毕业于北京吉利大学商学院,经过多年学习,他在企业管理和产品营销方面为企业注入了新的血液,使得企业形象与产品质量更上一层楼。经过近40年光阴的洗礼与三代人的共同努力,王家馓子在济宁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地方名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